这首《猛虎行》由明代诗人徐熥创作,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人与猛虎之间的冲突与抉择,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中以“上山采蘼芜,下山采蘼芜”开篇,以“蘼芜”象征人生的追求与奔波,无论是上山还是下山,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与探索。然而,“采采犹未已,白日将崦嵫”,日复一日的努力与追求,却在时间的流逝中显得如此短暂,仿佛白昼即将结束,暗喻生命的有限与匆忙。
接下来,“归来逢猛虎,咆哮当路隅”,描绘了人生旅途中的意外遭遇——猛虎,象征着生活中的挑战与危险。面对猛虎的威胁,主人公“徬徨何所之”,内心充满了迷茫与无助,但最终他选择了“林莽多人居”的方向,寓意着在困境中寻求安全与避难之所。
“岂无桑间人,轻薄同秋胡”,这里借用了古代典故,指那些轻浮不忠之人,暗示在社会中存在着诱惑与欺骗。然而,主人公坚守自我,不愿被这些负面因素所影响,表达了对道德与忠诚的坚持。
最后,“此身虽可噬,此节安可渝。甘心饲猛虎,矢志同罗敷。”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主人公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尚,如同罗敷一般,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原则。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展现了人性中最宝贵的部分——对道德与理想的执着追求。
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哲思,探讨了人在面对困难与诱惑时的选择与坚守,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