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灵一上人

一公何不住,空有远公名。

共说岑山路,今时不可行。

旧房松更老,新塔草初生。

经论传缁侣,文章遍墨卿。

禅林枝干折,法宇栋梁倾。

谁复修僧史,应知传已成。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翻译

为何大师您不留下居住,只留下了远公的美名虚无。
人们都说起岑山的道路,现在却难以通行。
旧时的禅房松树更显苍老,新建的佛塔周围草木初生。
佛学论著被僧侣们传承,文章遍布文人墨客之中。
禅林的支柱已受损折断,佛法的殿堂栋梁也倾颓。
还有谁能续写僧侣的历史,应当知晓传承已然铸成。

注释

一公:指一位高僧。
不住:没有留下居住。
远公:指历史上著名的高僧,这里泛指有德行的僧人。
名:名声,名誉。
共说:大家都说。
岑山路:指通往寺庙的路,岑山可能为虚构地名或代指深山。
不可行:无法通行。
旧房:古老的禅房。
松更老:松树更加古老,比喻时间久远。
新塔:新修建的佛塔。
草初生:新生的草木,表示新建不久。
经论:佛教的经典和理论。
缁侣:僧侣,缁指黑色僧衣。
文章:文学作品。
墨卿:文人的雅称,指擅长写作的人。
禅林:禅宗的寺院或僧团。
枝干折:比喻重要的支持力量受损。
法宇:佛教的庙宇。
栋梁倾:主要支撑结构倒塌,比喻核心受到重创。
谁复:谁还会。
修僧史:编写僧侣的历史。
应知:应当知道。
传已成:传承的故事已经完成或历史已被记载。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严维的《哭灵一上人》,通过对比现实与往昔,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历史变迁的感慨。全诗以深沉的情感抒写空有名声而不见实际居住的一位高僧,以及岑山路的凋敝、旧房新塔的沧桑,展现了时间流逝与物是人非的主题。

“一公何不住,空有远公名。” 这两句诗直接点出了诗人的哀叹,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侣(一公)却不知所踪,只留下了遥远的美好名字。这里,“一公”可能是对灵一上人尊称,而“空有远公名”则表明实际与传说之间的落差。

“共说岑山路,今时不可行。” 岑山路曾经是人们共同谈论的地方,但现在却因年久失修而无法通行。这两句诗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更替。

“旧房松更老,新塔草初生。” 旧日的居所上长满了年岁的松树,而新建的佛塔周围则是刚刚萌生的青草。这里通过对比新旧,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更新。

“经论传缁侣,文章遍墨卿。” 这两句诗表明僧侣们曾经研讨过佛教经典(经论),并且留下了一批才华横溢、笔墨犀利的著作(文章)。而“缁侣”一词则暗示了这些学者与宗教之间的深厚联系。

“禅林枝干折,法宇栋梁倾。” 禅修之地的树木枯萎,佛殿的结构也出现了倾斜。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界和建筑物的描写,反映出时间的摧毁力量。

“谁复修僧史,应知传已成。” 最后两句诗则表达了对于没有人再去整理、研究这些历史遗迹的哀愍。诗人认为这些历史已经定型,不必再有人去探求或修正。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于时间流逝所带来的物是人非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70)

严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未详),约唐肃宗至德元年前后(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初隐居桐庐,与刘长卿友善。曾赴京应试,不第。肃宗至德二年,以“词藻宏丽”进士及第。心恋家山,无意仕进,以家贫至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时年已四十余。后历秘书郎。代宗大历(766—779)间,严中丞节度河南(严郢为河南尹,维时为河南尉),辟佐幕府。迁余姚令。终右补阙。官终秘书郎

  • 字:正文
  • 籍贯:越州(今绍兴)
  • 生卒年:742—756

相关古诗词

题鲍行军小阁

宇下无留事,经营意独新。

文房已得地,相阁是推轮。

席上招贤急,山阴对雪频。

虚明先旦暮,启闭异冬春。

谈笑兵家法,逢迎幕府宾。

还将负暄处,时借在阴人。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赠别刘长卿时赴河南严中丞幕府

早见登郎署,同时迹下僚。

几年江路永,今去国门遥。

文变骚人体,官移汉帝朝。

望山吟度日,接枕话通宵。

万里趋公府,孤帆恨信潮。

匡时知已老,圣代耻逃尧。

形式: 排律 押[萧]韵

一字至九字诗联句

东,西。步月,寻溪。鸟已宿,猿又啼。

狂流碍石,迸笋穿溪。望望人烟远,行行萝径迷。

探题只应尽墨,持赠更欲封泥。

松下流时何岁月,云中幽处屡攀跻。

乘兴不知山路远近,缘情莫问日过高低。

静听林下潺潺足湍濑,厌问城中喧喧多鼓鼙。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入唐溪

啸终万籁起,吹去当溪云。

环屿或明昧,远峰尚氛氲。

雨新翠叶发,夜早玄象分。

金涧流不尽,入山深更闻。

形式: 古风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