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学府景象,以“题黉宫景”为题,作者朱淳在明代创作。首句“圜门济济士衣冠”,开篇即以圆门内的士子们身着整齐的衣冠,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与庄重的学府气象。接着,“日丽光涵泮影间”,阳光洒落,映照在泮池之上,光影交织,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层次感。
“藏豹雾中山崒嵂,卧龙溪上水潺湲。”这两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山中藏有豹影,溪边卧着龙形,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暗喻了学府内深藏不露的才智与智慧。雾气缭绕,山势险峻,溪水潺潺,动静结合,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封泥五岭非秦吏,鸣玉千峰见汉官。”这两句进一步将视线从自然转向历史,通过“封泥”与“鸣玉”的细节,分别象征秦汉时期的官制与文化,暗示了学府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封泥作为古代文书的封印,象征着权力与责任;鸣玉则是官员上朝时佩戴的玉佩,象征着身份与威仪。这里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强调了学府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文化与历史的传承之地。
最后,“从此宫墙翘首望,五云祥彩是长安。”表达了对学府未来的美好期待与向往。宫墙之外,五彩祥云飘渺,寓意着学府学子们追求的知识与理想如同长安城中的祥瑞,充满希望与光明。整首诗通过对学府内外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对教育与文化的深厚情感与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