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三哥入山二首

巢由没已久,风迹旷不嗣。

长啸箕颍间,悲风肃然至。

传闻龙山下,茅屋架三四。

中有隐者栖,读书乐仁义。

饱观人事变,深钩易象秘。

耕田给衣食,乡里沾赈遗。

呦呦山鹿群,摩抚驯不畏。

乃知至仁心,足以通异类。

声名自驰击,我心晏无累。

寤寐想斯人,安得同所致。

形式: 古风

翻译

巢父、由余已经逝去很久,他们的风范无人能继。
在箕山和颖水之间长啸,悲凉的风声随之而来。
听说在龙山脚下,有几间简陋的茅屋。
那里住着一位隐士,沉浸在书本中,享受着仁义的乐趣。
他深入观察世事变化,精通《易经》的深奥道理。
通过耕田自给自足,他的慷慨救济让乡亲们受益。
山中的鹿群在他身边悠闲漫步,毫不畏惧。
这才知道,最伟大的仁爱心足以与万物相通。
名声自然传扬开来,但我的心却宁静无挂碍。
日夜思念这样的人,怎奈何无法一同达到他的境地。

注释

巢由:古代两位隐士。
旷不嗣:无人继承他们的风范。
茅屋:简陋的房屋。
仁义:儒家伦理中的仁爱与正义。
人事变:世间人事的变迁。
赈遗:救济和馈赠。
呦呦:鹿鸣声。
至仁:最高境界的仁爱。
驰击:迅速传播。
晏无累:心境平静,无烦忧。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韩维的《和三哥入山二首》之一,主要表达了对古代高士巢由的追思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巢由的风范已逝,但在箕山颖水之间仍能感受到他们的遗风。诗人想象在龙山下的茅屋里,有一位隐者过着简朴生活,研读儒家经典,乐于行仁义之事,关注世事变迁,深入探究自然与人文的奥秘。

这位隐者不仅自给自足,还以仁爱之心对待动物,鹿群对他亲近无畏,显示出他的仁德足以超越物种界限。诗人的名声虽然远扬,但内心宁静无累,他渴望能像那位隐者一样,达到内心的和谐与超脱。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仰慕和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收录诗词(1022)

韩维(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子华兄宴王道损公宇

济济高燕会,众宾且喜乐。

方冬气常温,是日寒始若。

愁云际平林,垂见雪花落。

四座喜相顾,有引必虚爵。

中堂岂非佳,东圃罗帟幄。

当亭列射格,抗的明灼灼。

雕弓既出韔,劲矢各在握。

主人揖让兴,客以次序作。

目惴綵树移,心倾钟鼓数。

笑言何谑失,仪节亦称娖。

酒酣事颇变,极口纵谈谑。

失令固有罚,出语辄见酌。

平生爱疏放,论议鄙龊龊。

欢来一狂散,岂顾醒后怍。

诗人亦有言,善戏不为虐。

所赖众君子,阔达见表襮。

还家遂酩酊,岂复记鸣柝。

形式: 古风

和子华兄寄酒走笔

开壶绿酒金英满,走笔彫章锦段成。

不假陶潜篱下望,更判五斗涤烦酲。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和子华对雨有感(其一)

小桃零乱逐东风,繁杏枝梢次第红。

把酒直须连日看,春光一半已成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和子华许昌道中诗有隐逸之思

悲风中夜兴,寒气入我室。

颓然揽衣坐,中怀百忧溢。

我生乏壮图,少小事刀笔。

窥古得微尚,趋时寡良术。

野性不受羁,尘事忧见桎。

况兹罹大艰,哀号重衰疾。

生意且萧瑟,何必慕禄秩。

风俗日以恶,险诈路百出。

素昧防闲术,睹此实怖慄。

安能徇时好,哓哓丧天质。

所赖子华兄,志尚古人匹。

新诗来联翩,意韵时高逸。

中画归休计,罗列甚详密。

雅怀萧洒心,期言倘能必。

便当奉几杖,相与安蓬荜。

薄田能力耕,岁计犹不失。

结庐守松楸,筑圃蓺柿栗。

鸡豚燕嘉辰,鱼钓乐暇日。

读书取知道,白首穷经一。

甘从野儒事,庶保幽人吉。

咄哉轩冕徒,校此孰劳佚。

形式: 古风 押[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