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阳

涧水成周宅,邙山汉代京。

三川通地络,鹑火叶星精。

文轨同王朔,蒐畋会卜征。

东门迎九鼎,北阙望玑衡。

象魏云常紫,龙池水自清。

尊师延国老,听讲集诸生。

金谷荒烟合,铜驼蔓草萦。

曲多羌笛韵,县有陆浑名。

鹤望将焉属,鲸吞未息争。

讵忘修礼乐,何计偃戈兵。

赤伏看犹在,苍鹅起莫惊。

停骖观雒汭,微禹动深情。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鉴赏

此诗《雒阳》由清代学者顾炎武所作,描绘了洛阳的历史变迁与文化盛衰,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对古代文明的追思。

首联“涧水成周宅,邙山汉代京”以涧水和邙山象征洛阳作为历史上的重要都城,从周朝到汉代,其地位始终显赫。颔联“三川通地络,鹑火叶星精”则进一步描绘洛阳的地理位置和天文现象,暗示其在古代天文学中的重要性。颈联“文轨同王朔,蒐畋会卜征”强调了洛阳在文化和军事上的统一与规划,以及古代帝王在此进行的祭祀活动。尾联“尊师延国老,听讲集诸生”描绘了洛阳作为学术中心的景象,体现了其在教育和文化传承上的贡献。

接下来的几联“金谷荒烟合,铜驼蔓草萦”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表达了洛阳昔日繁华不再的哀伤之情。“曲多羌笛韵,县有陆浑名”则通过音乐和地名,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历史的沧桑感。尾联“鹤望将焉属,鲸吞未息争”表达了对国家分裂和战争不断的忧虑,而“讵忘修礼乐,何计偃戈兵”则表达了对恢复和平与文化的渴望。

最后,“赤伏看犹在,苍鹅起莫惊”寄托了对历史记忆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而“停骖观雒汭,微禹动深情”则表达了诗人对洛阳深厚情感的流露,以及对古代圣贤的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洛阳历史变迁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古代文明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同时也蕴含着对和平与文化繁荣的向往。

收录诗词(407)

顾炎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字:忠清
  •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 生卒年:1613.7.15-1682.2.15

相关古诗词

三月十九日行次嵩山会善寺

独抱遗弓望玉京,白头荒野泪沾缨。

霜姿尚似嵩山柏,旧日闻呼万岁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少林寺

峨峨五乳峰,奕奕少林寺。

海内昔横流,立功自隋季。

宏构类宸居,天衣照金织。

清梵切云霄,禅灯晃苍翠。

颇闻经律馀,多亦谙武艺。

疆场有艰虞,遣之捍王事。今者何寂寥,?矣成芜秽。

坏壁出游蜂,空庭雊荒雉。

答言新令严,括田任污吏。

增科及寺庄,不问前朝赐。

山僧阙飧粥,住守无一二。

百物有盛衰,回旋傥天意。

岂无材杰人,发愤起颓废。

寄语惠玚流,勉待秦王至。

形式: 古风

嵩山

位宅中央正,高疑上界邻。

蓄波含颍汝,吐气接星辰。

二室云长拥,三呼响自臻。

淳风传至德,孤隐秘灵真。

世敝将还古,人愁愿质神。

石开重出启,岳降再生申。

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岂知巢许窟,多有济时人。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测景台

象器先王作,灵台太室东。

阴阳求日至,风雨会天中。

考极三辰正,封畿万国同。

吾衰今已甚,犹一梦周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