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

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

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

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

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

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

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

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

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歧。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名为《长生》。诗中表达了对长生不老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对修道之法的理解和反思。

首句“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表达了诗人对长生不老的向往,但苦于找不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或资源。接着,“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描述了诗人为了寻找长生之道,遍访名山大川,岁月流逝,两鬓已斑白,却仍未找到答案。

“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表明诗人因专注于个人的生死问题,反而离真正的道越来越远。接下来,“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揭示了诗人中年时突然有所领悟,认识到长生之道并非外求,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觉悟。

“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进一步阐述了道家炼丹术中的“炉”与“鼎”象征着内心世界的修炼,而非实际的物质工具。“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则表达了对生死轮回的超越,认为真正的生命之道不在生死的两端,而在其间的自由与解脱。

“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是对那些游方求仙的道士们的讽刺,他们以虚幻的言辞增加人们的疑惑。接着,“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歧”指出许多自称得道的老者,其实陷入了众多的歧途之中。

最后,“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强调了个人内在力量的重要性,认为掌控乾坤的关键在于自我,无需向外寻求。而“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则总结出,尽管历史上无数圣贤留下了许多智慧,但真正引导我们走向真理的,是内心的良知。

整首诗通过深刻的哲理思考,探讨了生命、修行与自我认知的主题,展现了王守仁作为心学大师的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564)

王守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字:伯安
  • 号:阳明
  • 生卒年: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相关古诗词

南浦道中

南浦重来梦里行,当年锋镝尚心惊。

旌旗不动山河影,鼓角犹传草木声。

已喜闾阎多复业,独怜饥馑未宽徵。

迂疏何有甘棠惠,惭愧香灯父老迎。

形式: 七言律诗

重登黄土脑

一上高原感慨重,千山落木正无穷。

前途且与停西日,此地曾经拜北风。

剑气晚横秋色净,兵声寒带暮江雄。

水南多少流亡屋,尚诉徵求杼轴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过新溪驿

犹记当年筑此城,广瑶湖寇正纵横。

人今乐业皆安堵,我亦经过一驻兵。

香火沿门惭老稚,壶浆远道及从行。

峰山拿手疲劳甚,且放归农莫送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梦中绝句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诗尚不磨。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