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袭美游北禅院

连延花蔓映风廊,岸帻披襟到竹房。

居士祗今开梵处,先生曾是草玄堂。

清尊林下看香印,远岫窗中挂钵囊。

今日有情消未得,欲将名理问思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繁花蔓藤映照着风廊,随意披衣来到竹舍旁。
居士如今在此地修行,先生曾在这里撰写深奥经文。
在林下清静处品酒观香,远处山峦映入窗框,僧人的饭钵挂在墙上。
今日的情感仍未消散,想要向你探讨世间道理,寻求智慧之光。

注释

连延花蔓:蔓延的花朵和藤蔓。
风廊:走廊。
岸帻:不束发,表示随意或闲适。
竹房:竹制的小屋。
居士:指修行的佛教徒,尤其是居家修行的人。
梵处:修行或冥想的地方。
草玄堂:古代学者撰写哲学或宗教著作的地方。
清尊:清酒或清净的心境。
香印:供佛的香料或香炉。
钵囊:僧人携带的布袋,用来装食物或日常用品。
有情:情感深厚的人。
名理:世俗的道理或哲学观念。
思光:思考和智慧的光芒。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和幽静的生活场景。"连延花蔓映风廊,岸帻披襟到竹房"两句通过对花蔓与风廊、岸帻与竹房的联结,展现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清新自然和生机勃勃。这里的“花蔓”可能指的是藤本植物,如葡萄或菊花之类,而“岸帻”则是水边的细软草木,它们与“风廊”、“竹房”的交织,营造出一种轻柔、和谐的景象。

"居士祗今开梵处,先生曾是草玄堂"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佛学或道家的兴趣。"居士"通常指的是隐逸之士,而“梵处”则可能是指禅房或其他宗教修行的地方。而“先生曾是草玄堂”则提到了某位师傅曾经在一个简陋的场所(草堂)中讲学或修行,这里可能暗示了诗人对过去的一种怀念。

"清尊林下看香印,远岫窗中挂钵囊"两句,则是对禅院生活的一种描绘。"清尊"可能指的是一种清净的酒,或是清净的心境;“林下看香印”则是在森林之下观赏或燃烧香料所留下的痕迹,这是一个修行者冥想时常做的行为。而“远岫窗中挂钵囊”则是说在远处山峰的窗户中,悬挂着用来盛放食物或其他物品的布囊。

"今日有情消未得,欲将名理问思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困惑和寻求。"今日有情"可能指的是诗人内心的某种感慨或情怀,而“消未得”则是说这种情感尚未得到释放或理解。"欲将名理问思光"则是在表达诗人想要通过询问关于宇宙万物的根本原理(名理),来探究和理解心中的光明,即内在的智慧或真理。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禅学之妙以及对知识与真理追求的心境。

收录诗词(607)

陆龟蒙(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别号天随子、、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 字:鲁望
  • 籍贯:江湖散
  • 生卒年:?~公元881年

相关古诗词

早春雪中作吴体寄袭美

迎春避腊不肯下,欺花冻草还飘然。

光填马窟盖塞外,势压鹤巢偏殿巅。

山炉瘿节万状火,墨突乾衰孤穗烟。

君披鹤氅独自立,何人解道真神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次和袭美病后春思

气和灵府渐氤氲,酒有贤人药有君。

七字篇章看月得,百劳言语傍花闻。

闲寻古寺消晴日,最忆深溪枕夜云。

早晚共摇孤艇去,紫屏风外碧波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严子重以诗游于名胜间旧矣余晚于江南相遇甚乐不幸且没袭美作诗序而吊之其名真不朽矣又何戚其死哉余因息悲而为之和

每值江南日落春,十年诗酒爱逢君。

芙蓉湖上吟船倚,翡翠岩前醉马分。

祗有汀洲连旧业,岂无章疏动遗文。

犹怜未卜佳城处,更斸要离冢畔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别墅怀归

水国初冬和暖天,南荣方好背阳眠。

题诗朝忆复暮忆,见月上弦还下弦。

遥为晚花吟白菊,近炊香稻识红莲。

何人授我黄金百,买取苏君负郭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