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湘月》由清代诗人项鸿祚所作,描绘了一幅秋夜月下,河畔孤雁,微云淡月,风约疏钟,黄叶声声,红尘梦断,禅关深锁,清夜湖山的静谧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禅意与孤独感的秋夜图景。
首句“绳河一雁”,点明了地点和景象,一只孤雁在绳河之上飞翔,预示着孤独与寂寞。接着“带微云澹月”描绘了月色朦胧,云彩轻薄的夜晚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吹堕秋影”则将这种氛围进一步深化,秋夜的影子被风吹落,增添了季节的凄凉感。
“风约疏钟,似唤我、同醉寺桥烟景。”诗人通过风中传来的稀疏钟声,仿佛在邀请他一同沉浸于寺庙桥边的烟雾缭绕之中,暗示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接下来“黄叶声多,红尘梦断,中有檀栾径”,黄叶飘落的声音,象征着繁华落尽,梦境破碎,而“檀栾径”则引人遐想,通往一片幽静之地。
“空明积水,诗愁浩荡千顷”两句,描述了水面上的空明与深邃,以及诗人内心的愁绪如波涛般浩荡,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面对广阔世界时的复杂情感。最后,“乘兴欲叩禅关,残萤几点,风寒星不定”,诗人欲前往禅关寻求心灵的慰藉,但周围环境却显得更加寒冷与不确定,暗示了寻求精神寄托的不易。
“清夜湖山,肯付与、词客闲来消领?”诗人自问,是否愿意将这清幽的夜晚和湖山美景交付给闲适的文人,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分享的愿望。接下来“跨鹤天高,盟鸥缘浅,心事塘蒲冷”,诗人想象自己骑鹤飞天,与鸥盟誓,但内心深处的情感却如同池塘中的蒲草一样冷寂,流露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与哀愁。
最后一句“朔风狂啸,满林宿鸟都醒。”以朔风的狂啸和宿鸟的惊醒,收束全篇,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动荡与不安,使得整首诗在宁静的表象下蕴含着深刻的情感波动。
综上所述,《湘月》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面对秋夜景色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内心孤独与愁绪的深刻反思,是一首富有哲思与艺术魅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