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月

绳河一雁,带微云澹月,吹堕秋影。

风约疏钟,似唤我、同醉寺桥烟景。

黄叶声多,红尘梦断,中有檀栾径。

空明积水,诗愁浩荡千顷。

乘兴欲叩禅关,残萤几点,风寒星不定。

清夜湖山,肯付与、词客闲来消领?

跨鹤天高,盟鸥缘浅,心事塘蒲冷。

朔风狂啸,满林宿鸟都醒。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鉴赏

此诗《湘月》由清代诗人项鸿祚所作,描绘了一幅秋夜月下,河畔孤雁,微云淡月,风约疏钟,黄叶声声,红尘梦断,禅关深锁,清夜湖山的静谧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禅意与孤独感的秋夜图景。

首句“绳河一雁”,点明了地点和景象,一只孤雁在绳河之上飞翔,预示着孤独与寂寞。接着“带微云澹月”描绘了月色朦胧,云彩轻薄的夜晚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吹堕秋影”则将这种氛围进一步深化,秋夜的影子被风吹落,增添了季节的凄凉感。

“风约疏钟,似唤我、同醉寺桥烟景。”诗人通过风中传来的稀疏钟声,仿佛在邀请他一同沉浸于寺庙桥边的烟雾缭绕之中,暗示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接下来“黄叶声多,红尘梦断,中有檀栾径”,黄叶飘落的声音,象征着繁华落尽,梦境破碎,而“檀栾径”则引人遐想,通往一片幽静之地。

“空明积水,诗愁浩荡千顷”两句,描述了水面上的空明与深邃,以及诗人内心的愁绪如波涛般浩荡,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面对广阔世界时的复杂情感。最后,“乘兴欲叩禅关,残萤几点,风寒星不定”,诗人欲前往禅关寻求心灵的慰藉,但周围环境却显得更加寒冷与不确定,暗示了寻求精神寄托的不易。

“清夜湖山,肯付与、词客闲来消领?”诗人自问,是否愿意将这清幽的夜晚和湖山美景交付给闲适的文人,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分享的愿望。接下来“跨鹤天高,盟鸥缘浅,心事塘蒲冷”,诗人想象自己骑鹤飞天,与鸥盟誓,但内心深处的情感却如同池塘中的蒲草一样冷寂,流露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与哀愁。

最后一句“朔风狂啸,满林宿鸟都醒。”以朔风的狂啸和宿鸟的惊醒,收束全篇,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动荡与不安,使得整首诗在宁静的表象下蕴含着深刻的情感波动。

综上所述,《湘月》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面对秋夜景色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内心孤独与愁绪的深刻反思,是一首富有哲思与艺术魅力的佳作。

收录诗词(221)

项鸿祚(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

  • 字:莲生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798~1835

相关古诗词

菩萨蛮十五首(其一)

鲤鱼风起芙蓉老,金鹅屏展釭花笑。

稍觉茜衣单,玉人心里寒。

潇湘天一尺,蹙破眉峰碧。

筝雁不能飞,悔将情诉伊。

形式: 词牌: 菩萨蛮

菩萨蛮十五首(其二)

粉云低衬流苏薄,凤窠长簟金钗落。

花影过秋千,画堂人昼眠。

锦帆消息断,日日停刀剪。

半袖绣鸳鸯,几时成一双。

形式: 词牌: 菩萨蛮

菩萨蛮十五首(其三)

春寒不度垂杨树,风廉澹澹吹香絮。

霏雨午天晴,隔花闻笑声。

嫩篁微解箨,镜槛新阴薄。

断续水沈烟,燕窥人画眠。

形式: 词牌: 菩萨蛮

菩萨蛮十五首(其四)

檀槽细响龙香拨,玉纤拢袖双条脱。

深院落花天,莺啼杨柳烟。

骤如风雨歇,万里关山月。

眉黛一痕愁,湘云入鬓流。

形式: 词牌: 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