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人送炭

灶烟荼毗霜后林,短椽脱烟乌不黔。

樵童岂惜龟两手,入市论价轻千金。

向来几作沟中断,漫灭青黄谁过眼。

焉知负荷炉锤功,煨烬犹堪借馀暖。

夜阑吼空风力豪,平明雪山平屋高。

生柴带叶冷不燄,毁车充薪车脚劳。

故人十缚起衰朽,生遣寒灰拨红兽。

解衣挟纩不足云,那复区区论炙手。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友人赠炭的情景,以及炭火在寒冷冬日中的温暖作用。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炭火从采集、交易到使用的过程,以及它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首句“灶烟荼毗霜后林”,描绘了炭火在霜后的树林中燃烧,烟雾缭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生机的氛围。接着,“短椽脱烟乌不黔”描述了炭块在烟熏下保持其本色,不被烟气染黑,强调了炭质的纯净与耐久。

“樵童岂惜龟两手,入市论价轻千金”通过樵夫的形象,表现了炭火的珍贵与价值。即使是在寒冷的天气里,樵夫也不惜辛劳,将炭块运往市场,其价格之高,显示了炭火在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向来几作沟中断,漫灭青黄谁过眼”则表达了炭火在未被发现和利用前的默默无闻,以及其潜在价值的不易察觉。然而,一旦被发现并加以利用,其价值便得以彰显。

“焉知负荷炉锤功,煨烬犹堪借馀暖”进一步强调了炭火的持久温暖,即便在炭烬中也能感受到余温,体现了炭火的实用性与持久性。

“夜阑吼空风力豪,平明雪山平屋高”描绘了夜晚风力强劲,但炭火的温暖足以抵御严寒,到了清晨,雪山仿佛平铺在屋檐之上,形象地展示了炭火的威力。

“生柴带叶冷不燄,毁车充薪车脚劳”则对比了生柴与炭火的不同,生柴虽带叶却难以燃烧,而炭火即使在寒冷中也能持续发热,显示出炭火的高效与便捷。

最后,“故人十缚起衰朽,生遣寒灰拨红兽。解衣挟纩不足云,那复区区论炙手。”表达了对友人慷慨赠炭的感激之情,以及炭火带来的温暖与希望,即便是最微小的温暖,也足以驱散寒冷,让人感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对炭火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更蕴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共度难关的美好情感,以及在逆境中寻找温暖与希望的精神。

收录诗词(262)

张扩(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秋意

凉飙吹树砧声急,窗户玲珑秋气入。

井桐彫叶减清阴,漙露无声金荻泣。

壁间唧唧候虫鸣,庭下衰兰送客情。

客怀无金酒胆薄,朗月入帘魂魄惊。

人生万事今犹昔,不独炎凉天地隔。

平明把镜照衰颜,还有新霜助狼籍。

形式: 古风

景蕃还所借诗卷并辱以诗辄次韵

诗家难传最上路,汝南雪令排盐絮。

至今白战亡此手,我欲重参愧迟暮。

虎头文字逼前辈,衮衮屡蒙分尺素。

天闲老骥日千里,何用盐车追蹇步。

向来击赏枫落句,见不及闻君已误。

报之错刀竟坐痴,他日尘昏磨不去。

形式: 古风

景蕃复和再次韵

诗坛乳臭妨贤路,寄食将军惭漂絮。

君今自筑五言城,坐遣降俘叹来暮。

从来白俗不入眼,并案闺房累蛮素。

连篇赠我刹那顷,更陋建安誇七步。

珍藏敢比飞鸟章,字脱无人正讹误。

为君传写不得辞,政恐终随雷电去。

形式: 古风

过南美轩读汪彦章倪巨济诗用壁间韵

筇杖芒鞋野性驯,偶寻幽步到祗园。

琅玕千本日应长,美影摇风清荫繁。

未堪截管变律吕,且乞汗青传子孙。

壁间旧有故人题,妙语洒落今仍存。

那忧积雪折老干,豫借暖律生枯根。

我来二子更南北,惟有此君堪与言。

形式: 古风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