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
苔铺翠点仙桥滑,松织香梢古道寒。
昼傍绿畦薅嫩玉,夜开红灶撚新丹。
钟声已断泉声在,风动茅花月满坛。
这首诗描绘了一番寻访道法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其对道家修行和自然哲学的向往与追求。
"数里缘山不厌难" 表明诗人对于攀登连绵的山脉并无畏惧之心,而是出于对寻找真谛的执着追求。"为寻真诀问黄冠" 则点出了诗人向道士询问修炼秘诀的场景,"黄冠" 在这里特指道士。
接下来的两句 "苔铺翠点仙桥滑,松织香梢古道寒" 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林景象。"苔铺翠点" 彷彿可见苔藓覆盖的石阶,而"仙桥" 则隐喻着通往仙境的道路,但这里却是滑的,表达了实际中的艰难与不易。而"松织香梢古道寒" 则描写了松针间散发的清香和古老的小路带来的寂静感。
"昼傍绿畦薅嫩玉,夜开红灶撚新丹" 这两句则在时间上进行了对比。白天时,诗人徘徊于绿色的田野之中,薅草(一种香气扑鼻的植物)间散发出柔和的光泽,如同嫩玉般纯净;而夜晚,则是红色的灯火(可能指的是某种神秘的炼丹过程),撚出新鲜的丹药,这里暗示了诗人对道家修炼术的探求。
最后两句 "钟声已断泉声在,风动茅花月满坛" 则描绘了一幅安静而神秘的夜景。钟声已经停止,但泉水的声音依旧存在,这种对比强调了自然之声的永恒与生命力。而"风动茅花月满坛" 则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与充实,仿佛整个世界都聚集在这片神圣的空间里。
不详
红藤一柱脚常轻,日日缘溪入谷行。
山下有家身未老,灶前无火药初成。
经秋少见闲人说,带雨多闻野鹤鸣。
知到蓬莱难再访,问何方法得长生。
不知名利苦,念佛老岷峨。
衲补云千片,香烧印一窠。
恋山人事少,怜客道心多。
日日斋钟后,高悬滤水罗。
掩门江上住,尽日更无为。
古木坐禅处,残星鸣磬时。
水浇冰滴滴,珠数落累累。
自有闲行伴,青藤杖一枝。
披霞戴鹿胎,岁月不能催。
饭把琪花煮,衣将藕叶裁。
鹤从归日养,松是小时栽。
往往樵人见,溪边洗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