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愁病相兼剧可怜,奄奄命似一丝延。
求医难遇肱三折,虑事何曾眼一眠。
蜡视盘飧浓亦淡,海添更漏夜如年。
更闻蛮触争蜗角,搔首咨嗟只问天。
这首诗描绘了病中人的深刻感受与复杂心境。首句“愁病相兼剧可怜”直接点明了病痛与忧愁交织的痛苦状态,用“可怜”二字表达了对病中人处境的同情。接下来,“奄奄命似一丝延”形象地描绘了生命在病痛中的脆弱与挣扎,仿佛随时可能消逝。
“求医难遇肱三折”一句,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寻医过程的艰难,暗示了病痛之重和治疗之难。紧接着,“虑事何曾眼一眠”则进一步展现了病中人的焦虑与不安,即使在夜晚也无法获得片刻安宁。
“蜡视盘飧浓亦淡”通过食物的描述,反映了病中人的食欲不振,无论食物的味道如何,都难以激起食欲。“海添更漏夜如年”则用大海的广阔与时间的漫长来比喻病中度日如年的煎熬。
最后,“更闻蛮触争蜗角,搔首咨嗟只问天”将个人的病痛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之下,借由“蛮触争蜗角”的典故,表达了对世间纷争的无奈与感慨,同时流露出对命运的深深无力感。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成功地捕捉了病中人的内心世界,引人共鸣。
不详
历史人物,是中国清朝官员。根据《重修台湾省通志》记载,他于1802年上任台湾府儒学训导,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该官职主要从事台湾府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湾府儒学教授制约,该官职亦通常为闽籍,语言可与台湾人互作沟通,事实上,教学上也以闽语为主,官话为辅
百尺飞楼石作梯,仲宣此日喜同跻。
龙门西向波涛壮,鳞瓦中分井里齐。
远树阴连公廨近,高峰势压女墙低。
正思铁笛凌空弄,忽听秧歌起野畦。
竹城城南草如绵,竹城城北柳如烟。
古坟游鬼自寒食,腥风掠点云连天。
庐舍前头尽巢穴,野哭千家肠欲绝。
山桃野杏为谁春,尽作哀鸿口中血。
习习轻风拂面和,柳阴堤外听村歌。
平畴土沃肥粳稻,曲沼泉温泛鸭鹅。
径熟童眠牛背稳,桑生妇采陌头多。
宛然耕织图中景,万叠峰峦似翠螺。
烽烟催劫至,膏血烂于糜。
天步艰难日,人情恐惧时。
温裾悲莫绝,钱枕感频欹。
忧愤中宵起,排愁藉酒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