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命宫杨道士息轩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黄金几时成,白发日夜出。

开眼三千秋,速如驹过隙。

是故东坡老,贵汝一念息。

时来登此轩,目送过海席。

家山归未能,题诗寄屋壁。

形式: 古风

翻译

闲暇时静静地坐着,一天仿佛变成了两天。
如果能活到七十岁,就等于一百四十天。
何时能积累黄金,白发却在日夜增添。
睁开眼看到的都是千秋岁月,快得就像马驹闪过缝隙。
因此,苏东坡老先生,珍视你每一份宁静的时刻。
有时我会来到这座轩榭,遥望大海的席宴。
虽然未能回归故乡,我还是在墙上题诗寄情。

注释

无事:闲暇。
静坐:静静地坐着。
一日:一天。
两日:两天。
若活:如果活到。
七十年:七十岁。
黄金:财富。
白发:白发。
开眼:睁开眼。
三千秋:千秋岁月。
驹过隙:像马驹闪过缝隙。
东坡老:苏东坡。
贵:珍视。
一念息:每一份宁静时刻。
时来:有时。
登:来到。
目送:遥望。
过海席:大海的席宴。
家山:故乡。
归未能:未能回归。
题诗:题写诗歌。
屋壁:墙壁。

鉴赏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名为《司命宫杨道士息轩》。诗中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宁静致远的情怀。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黄金几时成,白发日夜出。开眼三千秋,速如驹过隙。"

这里,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一天的静坐似乎比两天更长,这种感觉源于内心的宁静和外界喧嚣的隔绝。如果一个人能活到七十岁,那么他的生命就像是一百四十年的漫长旅程。黄金未必易得,白发却在不知不觉中日夜增加。这几句话传递出一种对时间宝贵性的感悟,以及面对生命有限的无奈。

"是故东坡老,贵汝一念息。时来登此轩,目送过海席。家山归未能,题诗寄屋壁。"

接着,苏轼以“东坡老”自称,强调珍视每一个宁静的念头。他希望在来临的岁月中能够登上高轩,眺望远方,将目光送到海的那边。然而,对于归隐家山的愿望却未能实现,因此他只能通过题诗寄托于屋壁之上,以此表达自己的思绪和牵挂。

整首诗充满了苏轼特有的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哲学思考,同时也透露出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赠李兕彦威秀才

魏王大瓢实五石,种成濩落将安适。

可怜公子持十牛,海上三年竟何得。

先生少负不羁才,从军数到单于台。

天山直欲三箭取,白衣将军何人哉。

夜逢怪石曾饮羽,戏中戟枝何足数。

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

封侯卫、霍知几许,老矣先生困羁旅。

酒酣聊复说平生,结袜犹堪一再鼓。

弃书捐剑学万人,纨裤儒冠皆误身。

穷途政似不龟手,与世羞为西子颦。

如今惟有谈天口,云梦胸中吞八九。

世间万事寄黄粱,且与先生说乌有。

形式: 古风

葛延之赠龟冠

南海神龟三千岁,兆协朋从生庆喜。

智能周物不周身,未免人钻七十二。

谁能用尔作小冠,岣嵝耳孙创其制。

君今此去宁复来,欲慰相思时整视。

形式: 古风

次韵子由赠吴子野先生二绝句(其一)

马迹车轮满四方,若为闭著小茅堂。

仙心欲捉左元放,痴疾还同顾长康。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次韵子由赠吴子野先生二绝句(其二)

江令苍苔围故宅,谢家语燕集华堂。

先生笑说江南事,只有青山绕建康。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