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何吾驺所作的《瞻礼能祖肉身二首》中的第二首。通过“我迟未千载,不及祖生时”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能祖肉身的敬仰之情,感叹自己未能亲见能祖之世,只能通过瞻礼肉身来感受其精神与智慧的光辉。
“得接真如偈,都堪引导师”,诗人认为能祖的教诲如同佛法的真谛,能够指引众生走向正道,成为人们的精神导师。这体现了能祖在佛法上的造诣深厚,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佛光犹在面,法宝可应私”,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能祖肉身虽已逝去,但其佛法的光芒依然照耀着世间,其留下的教义和智慧(法宝)仍然可以指导个人修行,影响着后来者。
最后,“倘使投针芥,传灯已在兹”,意味着即使是在微小的事物中,也能找到佛法的真理,如同投针于芥子之中,也能发现宇宙的奥秘。这里的“传灯”比喻佛法的传承,暗示能祖的智慧和教诲如同灯火,照亮了无数人的修行之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瞻礼能祖肉身的描述,表达了对能祖智慧与佛法的崇敬,以及对其精神遗产的深深感激与传承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