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朝来园柳变融和,深院啼鸦少客过。
清坐渐看银色遍,佳眠更觉溜声多。
谩誇明月舟中兴,争似销金帐底歌。
夜入蔡州擒叛将,拟将椽笔颂元和。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安静而美好的春日景象。开篇“朝来园柳变融和”表达了春天气候温和,园中的柳树在阳光的照射下似乎变得柔软而生动。紧接着,“深院啼鸦少客过”则描写了一个幽静的庭院,偶尔传来几声鸟鸣,显得宁静而不被外界打扰。
“清坐渐看银色遍”中,“清坐”意味着诗人在一个清幽的环境中安静地坐着,而“渐看银色遍”则是指春日的阳光如同细雨般洒落,给周围的一切披上了一层银色的光泽。接着,“佳眠更觉溜声多”表达了在这样的宁静氛围中,诗人享受着美好的午睡,耳边是鸟鸣声的伴随,让人感到更加惬意。
“谩誇明月舟中兴”和“争似销金帐底歌”两句似乎是在描述夜晚的景象。诗人在明亮的月光下乘坐小船,享受着那份宁静,而“争似销金帐底歌”则是形容诗人在华丽的帐中听到的歌声与舟中之乐相比。
最后两句“夜入蔡州擒叛将,拟将椽笔颂元和”则出现了一个转折。诗人在夜晚进入蔡州,捕捉叛将,这是一个强烈的对比,与前文所描述的宁静景象形成鲜明对照。而“拟将椽笔颂元和”表达了诗人想要用自己的笔墨来颂扬这场战役的胜利。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宁静生活的描绘,到夜晚战役的转折,再到用文字记录历史的决心,展现了诗人的丰富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详
原名备。与兄吴俯讲学授徒,合称“江东二吴”。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调鄞县尉。孝宗乾道二年(1166)知安仁县。淳熙元年(1174),通判邕州。淳熙五年(1178),迁知州兼广南西路安抚都监。以亲老奉祠。淳熙七年(1180),起知泰州,寻复奉祠。淳熙十年(1183)卒,年五十九,谥文肃。张栻称他“忠义果断,缓急可仗。”
高情应与水云宽,江北江南望渺漫。
逐马银杯端可赏,屯边铁甲得无寒。
已知与国同休戚,且庆丰年表治安。
杀气已消春意动,曈曈日色上云端。
古瓦颓垣迹已陈,孤猿别鹤自哀吟。
可怜丛桂烟芜没,惟有一池春水深。
秀木千章新过雨,寒山一带暮伤心。
清风明月时来此,梦断云飞何处寻。
文采于菟见一斑,旧知句法有渊源。
慇勤不废琢磨力,圆熟几无斧凿痕。
明日风烟空有梦,何时樽酒得重论。
秋来景物皆佳句,写寄银钩莫厌烦。
使君元是一高僧,宿昔诗成自不禁。
便合元刘论伯仲,岂同郊岛费呻吟。
浮云出岫本无意,立雪齐腰谩觅心。
扫洒烟尘须博大,看看九虎下纶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