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仙.中秋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形式: 词牌: 琵琶仙

翻译

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云间的月亮,却为何时圆时缺。今夜里,金风送爽,土花映碧,画栏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莹透澈。谁知道,这好天良夜,却让人忧愁,让人悲咽。孤身只影,怎么可面对旧时明月。
那时节,也是这么个中秋夜,你和我,花径里捉迷藏,曾经将金井梧桐的霜叶惊落。手上轻巧的小纨扇,至今又经历几番凉热。一时间,不由得百感丛生;但这又与一般的相思离别无关。面对这旧时明月,只好让无情的紫玉萧,于寒风中吹烈。

注释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冰轮:月亮代名之一,历来用以形容皎洁的满月。
清辉,指明亮的月光。
花径二句:捉迷藏,又称逮猫儿,儿童玩的一种游戏。
井梧叶:谓井边的梧桐树叶。
轻纨小扇:即纨扇。
一任二句:紫玉,指笛箫,因截紫竹所制,故名。

鉴赏

这首纳兰性德的《琵琶仙·中秋》是一首抒发中秋佳节孤寂情怀的词作。词人以碧海、冰轮为背景,描绘了月圆人未圆的景象,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词人以大海和月亮的圆缺象征着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暗示了自己与亲人的分离。"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借秋夜的清香和皎洁月光,渲染出凄清的氛围。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在美好的夜晚,词人心中的愁绪却无法抑制,只能化为悲伤的呜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孤独的身影面对昔日的明月,更添无尽的怀旧之感。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回忆起往昔与友人共度的欢乐时光,如今只剩下井边梧桐的落叶,增添了凄凉的意象。"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暗示了世事轮回,人事如梦,凉热变换。

"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词人内心的情感纷繁复杂,但似乎找不到一个明确的源头,只是无尽的感慨。最后,"紫玉无情,夜寒吹裂",以琵琶声的冷冽,形象地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中秋月夜为载体,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词风,既有婉约之美,又有深沉之感。

收录诗词(194)

纳兰性德(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字:容若
  • 号:楞伽山人
  • 籍贯:满洲
  • 生卒年:1655-1685

相关古诗词

落花时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形式: 古风

摊破浣溪沙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形式: 词牌: 山花子

满庭芳

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虞美人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形式: 词牌: 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