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制院

无所住生心,佛语祖师意。

何人赏此音,空弦闲妙指。

清歌饯馀年,坚卧答万语。

了知空花间,无地容生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初入制院》由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通过其深邃的禅意与哲理,展现了对生命、存在与宇宙本质的深刻思考。

首句“无所住生心”,开篇即点明了佛教中“无住生心”的核心思想,意为在一切现象中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是在无常变化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明。这种境界是佛语祖师所追求的至高精神状态,强调了心灵的自由与超脱。

接着,“何人赏此音,空弦闲妙指”两句,以音乐为喻,表达了对高深佛法或精神境界的理解和欣赏,需要有慧眼识珠之人。这里的“空弦”象征着空无一物的状态,而“闲妙指”则暗示了通过修行达到的微妙境界,即在看似无为的状态下,心灵却能触达最深的智慧与真理。

“清歌饯馀年,坚卧答万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清雅的歌声比作对岁月的告别,坚卧则是对世间纷扰的淡然回应。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更蕴含了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洞察——在面对生活的喧嚣与复杂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以智慧和慈悲应对。

最后,“了知空花间,无地容生死”一句,直击生命与存在的本质。它告诉我们,在看似繁华的世间万象(如空中的花朵)背后,真正的生命与存在并非实体,而是虚幻与短暂的。因此,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从而超越生死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解脱与永恒。

整首诗通过音乐、时间、生命等多重意象,巧妙地融合了禅宗的教义与个人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宇宙真理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它不仅是一首艺术作品,更是对生命意义和精神境界的深度探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思考。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余日渡海即号甘露灭所至问者尤多时作偈答益不解乃告之曰涅槃经云甘露之性食之令人不死若合异物亦能不死维摩经亦曰得甘露灭觉道成又为之偈

万象独露身,三世一切说。

解闻寂静音,方见甘露灭。

从来几生死,何处今堆叠。

不受梦幻缠,红垆存片雪。

形式: 偈颂

释迦出山画像赞

遍大海味,具于一滴。尽法界身,足于纤埃。

伫思则灯王之座不能入毗耶之室,敛念则弥勒之门弹指即开。

惟我鼻祖,释迦和尚。初出雪山,即示此像。

以百千亿微尘数身,九十七大人之相。

顿入毫端三昧,而幻此一幅之上。

垂手跣足,顶螺颔丝。超然静深,出三界痴。

如浩荡春寄于纤枝,如清凉月印于盆池。

镂冰琢雪,我作赞词。关空锁梦夫,子其牢蓄之。

形式:

涟水观音画像赞

稽首净圣甘露门,无量胜身遍沙界。

应诸众生心所求,譬如春色花万卉。

西方肃杀忧愁地,故住宝陀落伽山。

此方教体在音闻,故称名者得解脱。

一切众生杀心盛,痴暗不见不发心。

故现鹰巢蚌蛤中,亦作画师画其像。

菩萨岂有种种心,皆其悲愿力如是。

何人毫端寄逸想,幻出百福庄严身。

屹然欲动千光集,譬如将回紫金山。

瞭然欲瞬众生好,譬如欲坼青莲花。

蛮奴水王来献诚,想见细雨天花落。

众生五浊热恼中,色欲爱见所熏炙。

忽然睹此宝月相,一切毛孔皆清净。

成此不思议功德,皆因上人心所献。

愿我早熏知见香,愿我常披慈忍服。

愿魔障山速崩裂,愿大智慧常现前。

心精遗闻證圆通,自然静极光通达。

我当定如观世音,一切众生愿如我。

形式:

旃檀四十二臂观音赞

汝意有言,枯杌作鬼。我心不生,髑髅则水。

乃知妄觉,一法成二。湛然圆明,百千一耳。

稽首大士,应物而形。随其小大,如谷答声。

千臂执持,千眼观照。以无心故,受用俱妙。

臂如青春,藏于化身。随其枝叶,疏密精神。

唯此瑞相,四十二臂。不越径寸,庄严毕备。

清凉宝月,或慈或威。如欲举足,花轮乘之。

碧螺之间,有佛俨容。如蟭螟虫,巢蚊睫中。

隐于石间,显出蚌蛤。以无碍慈,不择清浊。

我观震旦,种性猛利。由闻思入,甘露灭地。

愿加被我,障尽心开。如观世音,无碍辩才。

我说此偈,万象合掌。何以无碍,敲空作响。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