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公以嵩师破戒作诗嘲咏因次韵解之

老嵩悟尘缘,洪炉一点雪。

飞行三界外,宴坐常兀兀。

有如出笼鸟,岂比缩颈鳖。

万象一诗本,章句真琐屑。

世人不识渠,小智互分别。

岂知日用处,默语无殊辙。

春雷未出地,草木含冻结。

大声歘然来,蛰龙起脩骨。

神功无定在,作止才一瞥。

以诗来议师,所见何纤末。

想当闻此言,挥麈笑且咄。

惜哉二三子,微沤更出没。

眼翳挥未扫,幻化何从灭。

月体元自空,三三认盈缺。

长篇陋摛锦,敏思迟击钵。

秪向语边寻,那解默时说。

形式: 古风

翻译

老僧深悟红尘情缘,如同洪炉中的一点雪花。
他在三界之外飞翔,静坐时常心无旁骛。
他像出笼的鸟儿,怎能与缩头缩脑的甲鱼相比。
世间万物皆可入诗,但章节细碎难以捉摸。
世人不了解他,只看到表面的小聪明各自划分。
他们怎知日常生活中,他的默然与言语并无二致。
春天的雷声还未破土而出,草木仍被冰雪覆盖。
突然的大声响起,冬眠的龙开始振作筋骨。
神功并非固定不变,显现或消失只在瞬间。
用诗歌来评价师者,所见的只是皮毛。
想象他听到这些,会挥扇微笑,还会轻声呵斥。
可惜你们这些人,对事物的理解如泡沫般浮沉不定。
眼中的尘埃尚未清除,如何能看透幻化的本质。
月亮本为空无,人们却执着于盈亏的变化。
长篇大论犹如华丽的铺陈,而敏捷的思考却在敲击木鱼时显得迟缓。
你们只在语言中寻求答案,却不懂得在沉默中领悟。

注释

尘缘:世俗的缘分或尘世之情。
洪炉:巨大的熔炉象征生活或修行的磨炼。
宴坐:静坐冥想。
兀兀:形容专心致志。
出笼鸟:比喻自由自在的人。
缩颈鳖:比喻畏缩不前的人。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琐屑:细小、琐碎。
渠:他,指代前面的老僧。
小智:浅薄的智慧。
默语:无声的语言,暗指内心活动。
蛰龙:冬眠的龙,比喻沉睡的人或事物。
神功:超凡的能力或修为。
纤末:微小的部分。
挥麈:挥动麈尾,古人读书时的动作,表示思考。
微沤:比喻短暂、微不足道的事物。
眼翳:眼睛上的污垢,比喻心中的杂念。
盈缺:月亮的圆缺,象征事物的起伏变化。
长篇陋摛锦:冗长的华丽文字。
敏思迟击钵:思维敏捷但行动迟缓。
秪向:只在,仅仅。
那解:怎能理解。

鉴赏

这首宋诗是郭印对朋友们以嵩师破戒之事为题嘲笑之作的回应。诗人以老嵩的修行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他超脱尘缘、心如白雪的境界。"飞行三界外,宴坐常兀兀",表现出老嵩的自在与禅定,不同于世间琐碎之人。诗人批评世人未能理解这种大智慧,只看到表面现象,而不知其日常应用的深意。

"春雷未出地,草木含冻结",以自然景象暗示修行过程中的顿悟,蛰龙出洞象征着修行者内在力量的觉醒。然而,诗人指出,真正的神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瞬间显现又隐没,这正是禅宗"无常"的教义。他批评那些仅凭言语讨论佛法的人,未能领悟到默然无言的至理。

最后,诗人感慨众人犹如"微沤出没",未能扫除眼中的迷惑,幻象难以消除。他提醒大家,真正的智慧在于体悟空性,而非华丽的言辞。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对世俗的言论和修行方式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剖析和批评。

收录诗词(702)

郭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诸公咏竹以笼竹和烟滴露梢为韵得滴字

草木尽柔脆,夫君抱刚质。

孤标老更高,翠叶秋仍密。

伊余亦刚介,论交自畴昔。

相见眼终青,直谅盖多益。

夕阳映雪低,晓露和烟滴。

清修良起予,安可无一日。

柳条但柔姿,桃李从令色。

与君期岁寒,勿作春风客。

形式: 古风

读易一首简刘韶美

学易不识日月魂,盲人展转误铜盆。

分阴分阳发天秘,羲文孔子同一门。

头童习之老鬅鬙,熙熙未梦春台登。

一朝索得乾坤蕴,岂但潜龙及履冰。

与君细评宝花纷,只恐鬼神潜听闻。

形式: 古风

读金刚经

智慧比金刚,能碎诸烦恼。

良哉须菩提,为众非草草。

再三立问端,一起复一倒。

要以撼瞿昙,俾之摅怀抱。

瞿昙了不惜,意切如老媪。

始终谈四相,毕竟尽除扫。

为言福德性,胜施千万宝。

因果本来空,种种惟心造。

默观契予意,披味恨不早。

已喜识真吾,何妨行六道。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读圆觉经

万法归一心,一心何所寄。

灵光自巍巍,无物不具备。

如来既先觉,要警众生寐。

倒说纵横说,莫非明此事。

上根可与语,惟有十二士。

问略答更详,玄关大开示。

下及三种观,真修岂容废。

定轮各差殊,均入清净地。

直须顿悟入,不落第二义。

圆觉与圆通,总是闲名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