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一首简刘韶美

学易不识日月魂,盲人展转误铜盆。

分阴分阳发天秘,羲文孔子同一门。

头童习之老鬅鬙,熙熙未梦春台登。

一朝索得乾坤蕴,岂但潜龙及履冰。

与君细评宝花纷,只恐鬼神潜听闻。

形式: 古风

翻译

研读易经却不懂日月精华,如同盲人辗转错认铜盆。
阴阳交替揭示天地奥秘,伏羲文王孔子同出一门。
头发稀疏的老者勤于学习,心中充满欢喜未登春台梦境。
一旦领悟了宇宙的深意,岂止是藏龙卧虎或谨慎如履薄冰。
与你详析珍贵的知识宝藏,唯恐鬼神暗中倾听。

注释

学易:研究易经。
不识:不懂。
日月魂:日月精华。
盲人:比喻无知者。
展转:辗转反侧。
铜盆:这里比喻易经。
分阴分阳:阴阳交替。
发天秘:揭示天地奥秘。
羲文孔子:伏羲和文王。
头童:头发稀疏的老者。
习之:勤于学习。
老鬅鬙:形容头发蓬乱。
熙熙:欢喜的样子。
春台:美好的梦境。
登:登上。
乾坤蕴:宇宙的深意。
潜龙:藏龙。
履冰:如履薄冰。
君:你。
宝花纷:珍贵的知识宝藏。
鬼神:鬼神。
潜听闻:暗中倾听。

鉴赏

这首宋诗《读易一首简刘韶美》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他以易经为题材,表达了对易学深邃内涵的理解和个人修行的心得。首句“学易不识日月魂”揭示了研习者在探索易理时可能面临的困惑,暗示易学之深奥超越了日常认知。接下来的“盲人展转误铜盆”,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学习者在探索过程中摸索前行的状态。

“分阴分阳发天秘,羲文孔子同一门”两句,强调易经阴阳理论的源远流长,以及它与古代圣贤如伏羲和孔子的思想相通。诗人通过“头童习之老鬅鬙”描述自己年华老去但仍坚持不懈的学习,表现出对易学的执着追求。“熙熙未梦春台登”则寓言式地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易学的智慧达到精神上的升华。

最后两句“一朝索得乾坤蕴,岂但潜龙及履冰”揭示了诗人对易学价值的认识,认为一旦真正领悟易理,不仅能洞察事物本质,还能在生活中如潜龙腾渊、履薄冰般谨慎行事。结尾“与君细评宝花纷,只恐鬼神潜听闻”则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朋友共同探讨易学的珍贵,担心连鬼神也会被吸引来倾听。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易学为媒介,展现了诗人对知识追求的执着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语言生动,富有哲理。

收录诗词(702)

郭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读金刚经

智慧比金刚,能碎诸烦恼。

良哉须菩提,为众非草草。

再三立问端,一起复一倒。

要以撼瞿昙,俾之摅怀抱。

瞿昙了不惜,意切如老媪。

始终谈四相,毕竟尽除扫。

为言福德性,胜施千万宝。

因果本来空,种种惟心造。

默观契予意,披味恨不早。

已喜识真吾,何妨行六道。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读圆觉经

万法归一心,一心何所寄。

灵光自巍巍,无物不具备。

如来既先觉,要警众生寐。

倒说纵横说,莫非明此事。

上根可与语,惟有十二士。

问略答更详,玄关大开示。

下及三种观,真修岂容废。

定轮各差殊,均入清净地。

直须顿悟入,不落第二义。

圆觉与圆通,总是闲名字。

形式: 古风

读维摩经

白衣心出家,从古推净名。

无疾现有疾,特地真机生。

佛欲遣人问,指示转分明。

宜是诸大士,辞屈不能行。

文殊末后往,万众心已倾。

箭锋相注处,妙义益峥嵘。

芥子容须弥,毛孔受四溟。

此理自灼然,学者疑且惊。

更谈不二门,法法俱见成。

一默岂无语,其声如震霆。

形式: 古风

读楞严经

学道證声闻,习气犹未断。

百生恩爱情,会遇终恼乱。

阿难佛宠弟,亦遭淫女难。

神咒摄来归,宿业坚冰泮。

快演涅槃门,反复徵所见。

文殊更说偈,明指圆通岸。

其馀肆口言,心真自一贯。

三界七趣中,有相无非幻。

最后大慈悲,力破邪女叛。

天魔与外道,从此悉销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