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昭君怨》是明代诗人田登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王昭君出塞和远嫁匈奴的悲凉心境。
首句“汉腊殊未暖,胡沙不苦人”,开篇即以对比手法,将汉地的寒冷与胡地的风沙进行对比,暗示昭君离开温暖的故土,前往遥远荒凉的异域。接着,“毡车旌悠悠,系我昭阳颦”两句,通过描绘昭君乘坐的毡车在风中缓缓前行,以及她愁眉紧锁的情态,生动展现了她的离愁别绪。
“八岁入深宫,㳙系感君仁”两句,回忆了昭君入宫的年幼时光,以及她对皇帝仁慈的感激之情,为后文的出塞埋下情感的伏笔。
“一朝赐出塞,诏罢羽林军”两句,点明了昭君被赐予出塞的决定,以及皇帝罢免羽林军的举措,预示着她即将踏上艰难的旅程。
“妾去六军逸,况复天王欣”两句,表达了昭君离开军队后的轻松感,以及对天子的依恋之情。
“猎猎北风寒,吹我髻上尘”一句,通过北风的凛冽,形象地描绘了环境的艰苦,同时也象征着昭君内心的凄凉。
“纥于萎白草,日夕天黄云”两句,以自然景象的变化,渲染了边塞的荒凉与孤独,进一步烘托了昭君的哀伤情绪。
“塞鸟间关鸣,嫣花寂寞春”两句,通过鸟鸣与花朵的描写,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凄美的氛围,暗示了昭君身处异域的孤独与寂寞。
“造化无脆腴,寔命有邅迍”两句,借自然界的规律,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感慨,揭示了昭君命运的坎坷与不幸。
最后,“单于近款塞,无念妾身沦”两句,以单于接近边塞,暗示昭君即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与不安。
整首诗通过对昭君出塞过程中的情感变化、环境描绘和命运反思,深刻展现了其复杂的心境和悲剧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