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二十四首(其八)

燕昭昔下士,乐毅何贤哉。

云龙歘然合,岂必骏骨媒。

一说连五国,长驱尽东来。

残兵哭济西,青社遂成灰。

战伐天未厌,仁义我所裁。

明王忽不御,贝锦入宁台。

鸱夷待国士,駃騠赐庸才。

再拜黄鹄举,遗书使人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鉴赏

此诗《咏史二十四首(其八)》由明代诗人黄淳耀所作,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展现了对古代君主与臣子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句“燕昭昔下士,乐毅何贤哉”,开篇即以燕昭王礼贤下士、任用乐毅之事起笔,赞扬了乐毅的卓越才能和燕昭王的识人之明。接着,“云龙歘然合,岂必骏骨媒”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君臣之间的默契比作云与龙的突然相合,强调了无需借助外力,君主与贤臣之间自然形成的和谐关系。

“一说连五国,长驱尽东来”描绘了乐毅在燕昭王的支持下,率领军队连克五国,最终统一东方的辉煌战绩。然而,“残兵哭济西,青社遂成灰”两句转折,指出战争带来的惨痛后果,士兵们在济西哭泣,曾经的胜利之地如今只剩下废墟,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

“战伐天未厌,仁义我所裁”则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看法,认为战争并未停止,而仁义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接下来,“明王忽不御,贝锦入宁台”描述了明君突然离世,导致国家陷入混乱,象征着没有明君的治理,国家将面临危机。

最后,“鸱夷待国士,駃騠赐庸才”对比了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一个像鸱夷一样等待真正的国士,另一个却将骏马赐予平庸之人,暗示了正确使用人才的重要性。而“再拜黄鹄举,遗书使人哀”则以黄鹄高飞、遗书哀伤的场景结束,表达了对贤能之士离去的惋惜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探讨了君主与贤臣的关系、战争的影响、人才的使用以及明君的重要性,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492)

黄淳耀(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史二十四首(其九)

季子过洛阳,买臣还会稽。

当时路人心,尽如嫂与妻。

势利散淳源,阴权生祸梯。

达心谅先见,寡识至今迷。

上蔡犬可牵,牵之若龙骊。

华亭鹤可听,听之若天鸡。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咏史二十四首(其十)

建光失神阿,貂珰遂盘据。

根株入紫房,日夜兴党锢。

慷慨二三公,奋髯欲收捕。

虹蜺扬其晖,牢狱竟填聚。

殄瘁忧邦国,烽烟逼王辂。

小人亦剥庐,曝骨纷无数。

清议死不泯,剧贼尚瞻顾。

浸浔娱九锡,未敢移汉祚。

至今襄城野,突兀李膺墓。

愤景入空苍,萧萧杀狐兔。

形式: 古风

咏史二十四首(其十一)

淮阴万少年,王孙独鹊起。

贪狼绊京索,批亢无坚垒。

燕赵既探囊,三齐复折箠。

假王化为真,昼绣荣闾里。

煦妪命亭长,为德何当尔。

再拜谢君王,小人诚自耻。

岂知平生言,怲怲犹在耳。

穷鸟空入怀,竟负钟离子。

明朝走狗烹,公亦随亡矣。

咄咄鲁朱家,匹夫犹隐死。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咏史二十四首(其十二)

阏与帐下卒,泜水贲军将。

立谈献奇策,决胜良足尚。

外黄一小儿,燕壁一厮养。

全君与活国,杰立万夫上。

相马遗玄黄,相士收倜傥。

十步有芳草,斯言岂云妄。

形式: 古风 押[漾]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