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宿黄沙

无计遮拦岁月飞,岁除江寺老垂垂。

自围红火堆危坐,熟读黄沙感叹诗。

已笑因山论肥瘠,更惊逢水说分离。

重湖去国三千里,想见残缸梦断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释德洪在黄沙江寺过年的场景,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哲思。

首句“无计遮拦岁月飞”,以一种无奈的口吻表达了时间流逝之快,无法阻挡。接着“岁除江寺老垂垂”点明了地点与时节,诗人身处江边寺庙,正值岁末,年华渐老,营造出一种岁月沧桑的氛围。

“自围红火堆危坐,熟读黄沙感叹诗”两句,通过描写诗人独自围坐在火堆旁,专注地阅读关于黄沙的诗歌,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这里的“黄沙”不仅指自然景象,也可能是诗人内心的一种象征,代表着某种难以言喻的思绪或情感。

“已笑因山论肥瘠,更惊逢水说分离”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思考。前一句“已笑因山论肥瘠”可能是指诗人对山中肥沃与贫瘠土地的感慨,暗含着对人生得失的反思;后一句“更惊逢水说分离”则可能是在水边遇到离别的情景,引发了对人世变迁与离合的感慨。

最后,“重湖去国三千里,想见残缸梦断时”两句,将诗人的思绪拉远,想象着远离家乡的遥远距离,以及在梦中与家乡的短暂重逢。这里“重湖”既可理解为地理上的遥远,也可解读为心灵上的隔阂,而“残缸梦断时”则暗示了梦境的破碎与现实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面对岁月流逝、自然景观、人生得失、离别与思乡之情的深刻思考,情感丰富,寓意深远。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次韵双秀堂

窗户青红花木繁,午阴脩径接深关。

人如巢许逃名迹,山学娥英露髻鬟。

采菊悠然常独见,望云时复对僧闲。

夜闻松雨惊飞瀑,疑宿匡庐黄石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次韵垂金馆

风檐负日背胡床,千颗初惊昨夜霜。

噀雾香争和露擘,过墙枝作照林光。

佳名曾用题书尾,小字仍呼背药囊。

先与儿曹为美兆,读书窗映笏头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次韵赠庆代禅师

莲峰千叶吐晴烟,玉颊遥知一粲然。

梅坞雪消香错莫,庵僧老尽气完全。

暗惊梦蝶人间世,回看醯鸡瓮里天。

谁见清言横麈尾,满庭风露竹娟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次韵宿清修寺

湘山也学庐山好,落瀑声飞绣谷风。

正欲来归向儿说,戏将收拾入诗中。

浪惊醉枕寒松响,春满茶铛活火红。

清景骨飞嗟未到,故应唯许梦魂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