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其五)

谓开明经科,所得学究耳。

谓开制策科,亦祇策士气。

谓开词赋科,浮华益无耻。

持较今世文,未易遽轩轾。

隋唐制科后,变法屡兴废。

同以文章名,均之等废契。

譬如探筹策,亦可得茂异。

狗《曲》出何经,驴券书博士。

所用非所习,祇以丛骂詈。

亦有高材生,各自矜爪觜。

袒汉夸考据,媚宋争义理。

彼此互是非,是非均一鄙。

茫茫宇宙间,万事等儿戏。

作诗一长吟,聊用自娱喜。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杂感(其五)》由清代诗人黄遵宪创作,反映了对当时文教制度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首句“谓开明经科,所得学究耳”,诗人指出,通过明经科选拔的官员,多为学问浅薄之人。接着,“谓开制策科,亦祇策士气”表明,即使通过制策科选拔,也仅能培养出善于应对策问的士人,并不能真正提升国力。随后,“谓开词赋科,浮华益无耻”批评了词赋科选拔的弊端,认为它只会助长文风的浮华与虚伪。

“持较今世文,未易遽轩轾”表达了对当时文风的忧虑,认为难以轻易评判其优劣。接下来,“隋唐制科后,变法屡兴废”回顾历史,指出隋唐以来,文教制度虽多次变革,但效果并不理想。

“同以文章名,均之等废契”进一步强调,无论哪种考试方式,最终都未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譬如探筹策,亦可得茂异”以游戏比喻,讽刺文教制度的荒谬。

“狗《曲》出何经,驴券书博士”运用幽默手法,批评那些不切实际的学术研究,如同狗唱曲、驴写契约一样荒诞。“所用非所习,祇以丛骂詈”指出文教制度的矛盾,即所用人才与实际所需相去甚远,导致社会不满。

“亦有高材生,各自矜爪觜”揭示了部分知识分子的自负与偏见,他们各自标榜自己的学识与见解。“袒汉夸考据,媚宋争义理”指出了学术研究中的门户之见和偏激态度。“彼此互是非,是非均一鄙”强调了学术争论的低俗化,双方都陷入了互相攻击的恶性循环。

最后,“茫茫宇宙间,万事等儿戏”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认为在广阔的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如同儿戏一般微不足道。“作诗一长吟,聊用自娱喜”则以自我安慰的方式结束,通过诗歌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快乐。

这首诗通过对文教制度的批判,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知识与教育价值的反思。

收录诗词(845)

黄遵宪(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字:公度
  • 籍贯:汉族客家
  • 生卒年: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哭张心谷士驹三首(其一)

匆匆事业了潮州,竟认潮州作首丘。

哀泣一家新故鬼,此邦与汝定何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哭张心谷士驹三首(其二)

半盂麦饭一垆香,终有人来拜墓堂。

只恨锦囊无剩稿,《广陵散》绝并琴亡。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哭张心谷士驹三首(其三)

一队同游少年辈,两年零落九原多。

频频泪到心头滴,便恐明朝两鬓皤。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山歌(其一)

自煮莲羹切藕丝,待郎归来慰郎饥。

为贪别处双双箸,只怕心中忘却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