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典尽春衣,也应是、京华倦客。

都不记,曲尘香雾,西湖南陌。

儿女别时和泪拜,牵衣曾问归时节。

到归来、稚子已成阴,空头白。功名事,云霄隔。

英雄伴,东南拆。对鸡豚社酒,依然乡国。

三径不成陶令隐,一区未有扬雄宅。

问渔樵、学作生生涯,从今日。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翻译

已经穿破了春天的衣服,想必是京城中的疲倦旅人。
那些繁华的记忆不再,只剩下曲尘般的香气和雾气,环绕着西湖和南边的小路。
儿女们离别时含泪相拜,曾经拉着衣服询问归期。
等到归来时,孩子们已经长大,我却已头发斑白。功名之事,仿佛遥不可及的云霄。
曾经的英雄同伴,如今分散在东南各地。面对乡村的祭祀酒宴,心中依然怀念故乡。
再也无法像陶渊明那样过上隐居生活,也没有扬雄那样的住所。
向渔夫和樵夫学习,开始新的生活,从今天开始。

注释

典尽:穿破、耗尽。
京华:京都繁华之地。
倦客:厌倦都市生活的旅人。
曲尘:形容尘土或酒香。
西湖南陌:西湖边上的小路。
稚子:幼小的孩子。
功名事:追求功名的事。
云霄隔:难以触及的高处。
东南拆:分散到东南各处。
鸡豚社酒:乡村祭祀用的酒食。
三径:指隐居的生活。
陶令:指陶渊明。
渔樵:渔夫和樵夫。
生生涯:生活道路。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杨炎正的《满江红》。通过这短暂的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故土的眷恋。

"典尽春衣,也应是、京华倦客" 这几句话表达了诗人在长时间的旅居生活后,对于那份久违的家乡之情的渴望。"春衣"象征着季节的更迭和时光的流逝,而"典尽"则隐含着对往昔岁月的无限留恋。

"都不记,曲尘香雾,西湖南陌" 这里的"都"字用得恰到好处,表明诗人对于过去的细节已经模糊不清。"曲尘香雾"描绘了一种迷离而美好的景象,而"西湖南陌"则是对杭州西湖的一种怀念,这里不仅有自然之美,更承载着无尽的情感。

"儿女别时和泪拜,牵衣曾问归时节。到归来、稚子已成阴,空头白" 这几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亲情的珍视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儿女别时"让人联想到离别之痛,而"牵衣曾问"则显示出家人的担忧与期待。"稚子已成阴,空头白"更是对岁月无情的一种无奈表达。

接下来的几句"功名事,云霄隔。英雄伴,东南拆。对鸡豚社酒,依然乡国" 则是诗人对功名和英雄时代的回忆与感慨。"功名事"指的是仕途上的成就,而"云霄隔"则表达了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英雄伴"让人想起了那些壮志未酬的人物,而"东南拆"则可能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隐喻。"对鸡豚社酒,依然乡国"则是在强调无论身在何处,对故乡的情感总是一成不变。

最后的几句"三径不成陶令隐,一区未有扬雄宅。问渔樵、学作生生涯,从今日" 则是诗人对于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一种表达。"三径不成"和"一区未有"都是对自己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而"问渔樵、学作生生涯"则是在表明从今日开始,重新追求自己的生活道路。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个人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58)

杨炎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杨万里之族弟。庆元二年(1196)年五十二始登第,受知于京镗,为宁县簿。六年,除架阁指挥,寻罢官。嘉定三年(1210)于大理司直任上以臣僚论劾,诏与在外差遣,知藤州。嘉定七年又被论罢,改知琼州,官至安抚使。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

  • 籍贯:庐陵(今江西吉安)
  • 生卒年:1145—?

相关古诗词

满江红(其一)

春入台门,又见染、柳丝新绿。

对此景,一年为寿,一番添福。

莫怪凤池颁诏晚,要教淮水恩波足。

听边民、千岁颂声中,重重祝。堂萱茂,庭枝馥。

歌倚扇,杯持玉。共劝君一醉,满斟醽醁。

今夜东风吹酒醒,明朝万里骑黄鹄。

向九霞、光里望宸辉,看除目。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满江红

笔染相思,暗题尽、朱门白壁。

动离思、春生远岸,烟销残日。

杨柳结成罗带恨,海棠染就胭脂色。

想深情、幽怨绣屏间,双鸂鶒。春水绿,春山碧。

花有恨,酒无力。对一奁愁思,九分孤寂。

寸寸锦肠浑欲断,盈盈玉泪应偷滴。

倩东风、吹雁过江南,传消息。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瑞鹤仙.元夕为王史君赋

风光开旧眼。正梅雪初消,柳丝新染。楼台竞装点。

照金荷十里,珠帘齐卷。湘弦楚管。

动香风、旌旗影转。

望云间,一点台星飞下,洞天清晚。争看。

袖红围坐,舞翠回春,笑歌生暖。欢声正远。

嬉游意,未容懒。

恐丝纶趣召,清都仙伯,归去朝天夜半。

倩邦人、挽取遨头,醉扶玉腕。

形式: 词牌: 瑞鹤仙

鹊桥仙(其二)寿稼轩

筑成台榭,种成花柳,更又教成歌舞。

不知谁为带湖仙,收拾尽、壶天风露。

闲中得味,酒中得趣,只恐天还也妒。

青山纵买万千重,遮不断、诏书来路。

形式: 词牌: 鹊桥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