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感(其二)

我不嫌髭白,白髭何自落。

虽然失丑衰,将恐日疏薄。

有生无不老,岁事看秋箨。

一身忧已大,毫发谁能度。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翻译

我并不嫌弃胡须变白,不知为何它自己会脱落。
尽管容貌不再俊美,但我担心与人的关系日渐疏远。
世间万物无一不衰老,就像秋天竹笋壳般逐年脱落。
我自身忧虑重重,微小的事情也无法再关心。

注释

嫌:嫌弃。
髭:胡须。
白:变白。
何自:为何。
失丑:失去青春美貌。
衰:衰老。
疏薄:关系疏远。
有生:世间万物。
无不:无一不。
老:衰老。
岁事:岁月之事。
看:比喻观察。
秋箨:秋天的竹笋壳。
一身:自身。
忧已大:忧虑重重。
毫发:微小的事物。
度:关心,度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自感(其二)》,诗人以自我感受为题,表达了对衰老的坦然接受与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首句“我不嫌髭白,白髭何自落”直接描述了诗人对自己的白须不再乌黑的自然现象并不介意,暗示了岁月无情流逝的现实。接着,“虽然失丑衰,将恐日疏薄”表达了对自己容貌衰老的自嘲,同时也流露出对人际关系可能因年龄增长而日渐疏远的担忧。

“有生无不老,岁事看秋箨”运用比喻,将人的生命比作秋天竹笋壳(箨)的脱落,寓意生命的自然规律和事物新陈代谢。最后两句“一身忧已大,毫发谁能度”,诗人感慨自身忧虑重重,即使是最微小的事物也无法再详细计量,体现了人生的沉重和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通过个人的细微体验,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沧桑,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自感(其一)

左目忽昏花,愁心乱剧麻。

文书都莫见,药物近凭他。

眸子终何似,形躯且愿嘉。

唯期一开泰,再望日中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至和元年四月二十日夜梦蔡紫微君谟同在阁下食樱桃蔡云与君及此再食矣梦中感而有赋觉而录之

朱樱再食双盘日,紫禁重颁四月时。

滉朗天开云雾阁,依稀身在凤皇池。

味兼羊酪何由敌,豉下莼羹不足宜。

原庙荐来应已久,黄莺犹在最深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至香山寺报秀叔

家近心还速,川长马易疲。

望山孤寺出,渡水夕阳迟。

来向林间宿,归须月上时。

只应庭际鹊,已报汝先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舟上采菊

泯泯平慢流,行当季秋月。

演漾过汀洲,汀洲芳杜歇。

白露夜正霏,黄菊寒更发。

采以泛酒卮,不独映华发。

形式: 古风 押[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