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通过精巧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对世间万物虚幻本质的深刻洞察。开篇“挥霍变三有”,即是指世事无常,变化莫测,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在不断地更迭更新之中。接着,“恍惚随六尘”则形象地表达了人心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对应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的迷茫和困惑。
“兰园种五果,雕案出八珍”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富饶的画面,其中“兰园”象征着高洁与幽静,“五果”则代表了丰收与多福;“雕案”指的是精致的艺术品,“八珍”则是对珍贵物品的概括。这些意象通过对比和排列,强调了世间繁华背后的虚幻性。
“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两句直接点出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即表面的光鲜与真相往往不符,需要深入观察才能洞悉其真伪。紧接着,“空生四岳想,徒劳七识神”则是对人类企图以智慧和努力去认识或掌握自然界(如“四岳”,即中国古代所称的五岳中的四座)和宇宙之谜(“七识”可能指的是佛教中人的七种认知方式)的无奈与徒劳。
最后,“著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揭示了诗人对于虚幻世界的深刻认识。其中,“著幻”即是沉迷于幻想之中的人,而“知幻非幻人”则是指那些能够看透世间幻象、不为其所动的人。这两句强调了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与超脱。
整首诗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精美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