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三十一首(其十四)

操初得彧从,即比诸子房。

彧劝操取兖,亦比诸高光。

既为操也臣,岂为汉也亡。

其仁先管仲,司马准的伤。

其道似伯夷,大苏稚且狂。

牧之不云乎,教盗以穴墙。

发匮不同挈,乃欲居于良。

或云彧自杀,志亦良可伤。

方彧留寿春,抱疾仍徬徨。

操也馈之食,发视但空筐。

正如周亚夫,赐肉景帝傍。

大胔不置箸,杀机盖已彰。

然则操杀彧,世论徒蜩螗。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荀彧生平和行为的描述,展现了其忠诚与仁德的复杂性。荀彧在曹操初期就受到重用,被比作汉代的张良和高光,显示出他的战略眼光和对曹操的支持。然而,诗中也揭示了荀彧对汉室的忠诚与对曹操政权的矛盾心理。

荀彧劝说曹操夺取兖州,这被视为对汉室的背叛,但也体现了他对于国家统一的渴望。他作为曹操的谋士,却并非汉室的叛臣,这种角色的转变引发了深刻的思考。荀彧的仁德甚至超过了管仲,但其最终选择自杀,这一决定让人为之感叹,体现了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诗中还提到荀彧在寿春时抱病,曹操送给他食物,却发现只有空筐,这与周亚夫的故事相呼应,暗示了曹操的真实意图。荀彧拒绝食用,预示了曹操的杀机。最终,曹操杀害了荀彧,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隐喻,深刻地探讨了忠诚、仁德与权力之间的冲突,以及历史人物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抉择与命运。

收录诗词(167)

黄毓祺(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史三十一首(其十五)

悌为儿童时,受知丞相素。

常恐不得死,仰负名贤顾。

乃知名下士,关系非细故。

几幸出其门,愿言步亦步。

盛名不自爱,渝节而攺度。

举世遂靡然,岂非为所误。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咏史三十一首(其十六)

孙拯下狱吏,拷掠极百千。

两踝皆骨见,终讼机云冤。

君何不爱身,拯也叹仰天。

陆君世奇才,吾蒙知爱偏。

义不忍相负,一死分固然。

卒以三族殉,无救于平原。

古今事势殊,所全有大焉。

要之烈士心,千载常相关。

形式: 古风

咏史三十一首(其十七)

珍重侍中血,溅衣勿浣也。

孝惠且知之,何况进此者。

今人多泰准,七尺肯轻舍。

安危难可期,所恃有佳马。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咏史三十一首(其十八)

邓艾下巴蜀,汉使跪奉玺。

王浚入石头,吴行舆榇礼。

晋怀迫胡骑,不获浮雒水。

步出华林园,追执如犬豕。

乐此不思蜀,蜀技徒靡靡。

先人坟墓在,西悲讵能已。

语何似却正,诚有如尊旨。

南方待陛下,设座亦复尔。

凿目剥面皮,此事何等理。

臣有弑其君,则加此刑耳。

骨肉何自残,大汉运将启。

故递相驱除,殆为天所使。

一则令充愧,一则令聪喜。

一令昭绝倒,无情乃至此。

安乐如冻蝇,痴呆故莫比。

归命颇倔强,利口如虿尾。

悲哉平阿公,岂曰词令美。

摇尾空乞怜,不救青衣耻。

总之亡国君,无一而可矣。

堂堂烈丈夫,敬为社稷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