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

我行空碛,见沙之磷磷,与草之幂幂。

半没胡儿磨剑石,当时洗剑血成川。

至今草与沙皆赤,我因扣石问以言。

水流呜咽幽草根,君宁独不怪阴燐。

吹火荧荧又为碧,有鸟自称蜀帝魂。

南人伐竹湘山下,交根接叶满泪痕。

请君先问湘江水,然我此恨乃可论。

秦亡汉绝三十国,关山战死知何极。

风飘雨洒水自流,此中有冤消不得。

为之弹剑作哀吟,风沙四起云沈沈。

满营战马嘶欲尽,毕昴不见胡天阴。

东征曾吊长平苦,往往睛明独风雨。

年移代去感精魂,空山月暗闻鼙鼓。

秦坑赵卒四十万,未若格斗伤戎虏。

圣君破胡为六州,六州又尽为胡丘。

韩公三城断胡路,汉甲百万屯边秋。

乃分司空授朔土,拥以玉节临诸侯。

汉为一雪万世雠,我今抽刀勒剑石,告尔万世为唐休。

又闻招魂有美酒,为我浇酒祝东流。

殇为魂兮,可以归还故乡些。

沙场地无人兮,尔独不可以久留。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在空旷的沙漠中行走,看见闪烁的沙粒和密密的草丛。
半埋在沙中的胡人磨剑石,曾被鲜血染成河流。
直到现在,草和沙都还带着血色,我敲击石头询问其中的秘密。
流水发出低沉的呜咽,幽深草根间,你难道不觉得阴魂凄厉?
火焰微弱地燃烧,转瞬变为碧绿,有鸟自称蜀帝的灵魂。
南方人在湘山下砍伐竹子,竹根交错,仿佛泪水斑驳。
请你先问问湘江,我的悲愤才能倾诉。
秦朝灭亡,汉朝衰败,三十个国家纷争不断,关山战事何时能了结?
风雨飘摇,河水自流,冤屈无法消解。
我拔剑而歌,哀叹风沙四起,乌云沉沉。
满营战马嘶鸣声渐弱,再也看不见胡天的阴云。
我曾到长平凭吊,晴日风雨常相伴。
岁月更迭,英雄精魂犹在,空山月色中仿佛听见战鼓声。
秦坑四十万赵军,不如直接与敌人交战伤害敌虏。
圣君破胡,统一六州,但六州之地又成了胡人的领地。
韩公三城阻断胡人道路,汉军百万驻守边疆秋季。
于是司空分封土地,手持玉节,统治诸侯。
汉朝要洗刷万世之仇,我此刻刻刀于石,告诉后世这是唐朝的终结。
听说招魂之酒甜美,为我斟酒,让它向东流逝。
灵魂啊,你可以回归故乡,
在这荒凉的战场,只有你不能长久停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边塞的孤寂与哀伤,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抒发了深沉的怀念之情和无尽的战乱之痛。语言雄浑,想象丰富,充满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和时代的悲凉。

首先,“我行空碛,见沙之磷磷,与草之幂幂。”这几句设定了一种荒凉萧瑟的边塞景象,同时也映衬出诗人的孤独与哀伤。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看到了“半没胡儿磨剑石”,这里的“胡儿”指的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这里提到的磨剑石则是战争留下的痕迹。而“当时洗剑血成川”一句,则让读者感受到历史上战乱所带来的惨烈。

接着,“至今草与沙皆赤,我因扣石问以言。”这里的“草与沙皆赤”隐喻着血腥和战争,诗人通过扣击磨剑石,似乎在询问这块石头关于过去战争的历史。而“水流呜咽幽草根,君宁独不怪阴燐。”这一句则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周围环境的感慨。

“吹火荧荧又为碧,有鸟自称蜀帝魂。”这里提到的“蜀帝魂”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蜀国或其它南方政权,这里通过一只鸟儿的鸣叫,联想到了古代的蜀国,让人感到历史的悠长和时空的交错。

再下来,“南人伐竹湘山下,交根接叶满泪痕。”这里提到的“南人”可能是指汉族或其他非胡人的民族,而“伐竹”则象征着战争与破坏。同时,“交根接叶满泪痕”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所带来的伤害和哀痛的深切感受。

紧接着,“请君先问湘江水,然我此恨乃可论。”这里提到的“湘江水”很可能是指古代的某个战役或历史事件,而“此恨”则是诗人对于过去历史所带来的无尽哀伤和遗憾。

接下来,“秦亡汉绝三十国,关山战死知何极。”这一句,则是对历史上重大战争的回顾,这里提到的“秦亡汉绝”指的是秦朝灭亡后汉朝建立,以及之后的连续战乱。同时,“关山战死知何极”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无尽战争和死亡所带来的深切哀伤。

而“风飘雨洒水自流,此中有冤消不得。”这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奈。同时,“为之弹剑作哀吟,风沙四起云沈沈。”则是诗人对于这种环境和历史所激发出的情感表达。

“满营战马嘶欲尽,毕昴不见胡天阴。”这里的“战马”象征着战争的残酷,而“毕昴不见胡天阴”则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战役或历史事件,其中“毕昴”是一种星宿,而“胡天阴”则隐喻着边塞的荒凉与敌对势力的威胁。

紧接着,“东征曾吊长平苦,往往晴明独风雨。”这里提到的“东征”可能是指某次军事行动或战役,而“长平苦”则表达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深切哀痛。而“往往晴明独风雨”则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一种抒发。

最后,“年移代去感精魂,空山月暗闻鼙鼓。”这里通过对时间流逝和自然声音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哀伤与怀旧。而“秦坑赵卒四十万,未若格斗伤戎虏。”则是对历史上重大战役的回顾,这里的“秦坑”可能指的是古代某个战役或事件,而“赵卒”则象征着战争中的牺牲者。

诗人的情感在这里达到了一个高潮,“圣君破胡为六州,六州又尽为胡丘。”这里的“圣君”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位帝王,而“破胡”则象征着对外族政权的胜利。然而,“六州又尽为胡丘”则表达了一个悲哀的事实:即使曾经取得过胜利,但最终这些地区还是回到了敌对势力之手。

而在最后,诗人似乎也在寻求一丝希望,“韩公三城断胡路,汉甲百万屯边秋。”这里提到的“韩公”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位将领,而“三城断胡路”则象征着对敌对势力的抵抗。而“汉甲百万屯边秋”则表达了一种对于和平与防守的渴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一个充满哀伤、怀旧和无尽战乱的世界。诗人个人的情感和时代的悲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深沉而又宏大的历史画卷。

收录诗词(168)

李益(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字:君虞
  • 生卒年:约750—约830

相关古诗词

月下喜邢校书至自洛

天河夜未央,漫漫复苍苍。

重君远行至,及此明目光。

华星映衰柳,暗水入寒塘。

客心定何似,馀欢方自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北至太原

炎祚昔昏替,皇基此郁盘。

玄命久已集,抚运良乃艰。

南阨羊肠险,北走雁门寒。

始于一戎定,垂此亿世安。

唐风本忧思,王业寔艰难。

中历虽横溃,天纪未可干。

圣明所兴国,灵岳固不殚。

咄咄薄游客,斯言殊不刊。

形式: 古风

杂曲歌辞.古别离

双剑欲别风凄然,雌沈水底雄上天。

江回汉转两不见,云交雨合知何年。

古来万事皆由命,何用临岐苦涕涟。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

杂曲歌辞.汉宫少年行

君不见上宫警夜营八屯,鼕鼕街鼓朝朱轩。

玉阶霜仗拥未合,少年排入铜龙门。

暗闻弦管九天上,宫漏沈沈清吹繁。

平明走马绝驰道,呼鹰挟弹通缭垣。

玉笼金锁养黄口,探雏取卵伴王孙。

分曹陆博快一掷,迎欢先意笑语喧。

巧为柔媚学优孟,儒衣嬉戏冠沐猿。

晚来香街经柳市,行过倡舍宿桃根。

相逢杯酒一言失,回朱点白闻至尊。

金张许史伺颜色,王侯将相莫敢论。

岂知人事无定势,朝欢暮戚如掌翻。

椒房宠移子爱夺,一夕秋风生戾园。

徒用黄金将买赋,宁知白玉暗成痕。

持杯收水水已覆,徙薪避火火更燔。

欲求四老张丞相,南山如天不可上。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