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

江南江北两风流,一作迷津一拜侯。

至竟不如隋炀帝,破家犹得到扬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翻译

江南江北两地风光无限,有人在这里迷失如渡口,有人则在此礼拜权贵。
最终还是比不上隋炀帝,他虽然败坏了家业,却还能到达繁华的扬州。

注释

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风景优美。
江北:长江以北地区,可能暗指政治权力中心。
迷津:比喻人生困境或迷失方向。
拜侯:礼拜权贵,向有权势的人低头。
隋炀帝:隋朝的皇帝,以奢侈享乐和滥用民力著称。
破家:破产,家道衰落。
扬州:古代繁华的商业城市,隋炀帝曾三次巡游至此。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历史沧桑、王朝更迭的感慨。"江南江北两风流",开篇即以宏大笔触勾勒出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暗示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政治气候。"一作迷津一拜侯"则透露出诗人对往昔功业的赞叹与景仰,同时也带有一丝对旧时英杰已逝去的感慨。

至于"至竟不如隋炀帝,破家犹得到扬州"这两句,更是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兴衰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哀叹。隋炀帝,即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杨广,他虽然因为奢侈和暴政而被历史所不齿,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导致国家破碎的君主,在末路时仍旧能够得到一块地方作为最后的栖身之地。这种对比,更凸显了诗人对于个人无法与历史伟业相提并论的无力感。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过去英雄事迹的怀念,也有对个人微小命运的悲哀。诗中的语言简洁而深邃,每个字每个句都承载着沉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人生体悟,是一首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春风

也知有意吹嘘切,争奈人间善恶分。

但是秕糠微细物,等闲抬举到青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杨柳枝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形式: 词牌: 杨柳枝

杨柳枝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形式: 词牌: 杨柳枝

贵游

馆陶园外雨初晴,绣毂香车入凤城。

八尺家僮三尺箠,何知高祖要苍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