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枝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形式: 词牌: 杨柳枝

翻译

在晴朗的灞桥边,频繁地举行着送别仪式。
依偎在一起,仿佛连春天的美景都承受不住。

注释

灞岸:指灞桥,古代长安附近的一座著名送别之地。
晴来:指天气晴朗的时候。
送别频:频繁的送别活动。
相偎相倚:紧紧相靠,依偎在一起。
不胜春:形容情感过于丰富,难以承受春天的美好。
自家:自己的,此处指柳絮。
飞絮:柳树飘落的白色绒毛。
犹无定:还没有稳定下来,随风飘荡。
争解:怎能懂得,怎么会去。
垂丝:柳树的长条状枝条。
绊路人:阻挡行人的道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送别时的情景,诗人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即将离去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灞岸晴来送别频"一句设定了清新明朗的春日景象,同时也显露了频繁地送别的情态,透露出一种不断重复的分别场景。

"相偎相倚不胜春"则进一步描绘了人们在一起依偎相倚,但即便是这样的亲密互动,也无法比肩春天的美好,这里蕴含着对人间美好的珍惜和无常的感慨。

第三、四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则转向自然景象,"自家飞絮"指的是家中飘落的柳絮,没有固定的方向,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也象征着人生无常和未来不可预测。紧接着"争解垂丝绊路人"一句则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道路上纠缠不清,互相牵挂的情态。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送别场景的细腻描写,以及对自然界变化无常的观察,抒发了对于人生流转和情感纠葛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杨柳枝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形式: 词牌: 杨柳枝

贵游

馆陶园外雨初晴,绣毂香车入凤城。

八尺家僮三尺箠,何知高祖要苍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沈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烟煖玉楼春。

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席上歌水调

馀声宛宛拂庭梅,通济渠边去又回。

若使炀皇魂魄在,为君应合过江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