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释迦如来出山像赞》由宋代僧人释清远所作,是对释迦牟尼佛出山像的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佛教意象和哲理,展现了对佛祖形象的深刻理解和崇敬之情。
“妙色非身,形容乃普”,开篇即点明佛的庄严形象并非实体,而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强调了佛的无边法力和普遍真理。
“阎浮未下,双林已睹”,通过对比人间与佛国,表达了对佛国净土的向往和对佛祖的直接见证,暗示了佛法的超凡脱俗。
“旷济功深,六年行苦”,赞扬了佛陀六年的苦行,以此展现其修行的艰辛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佛教中苦行精神的重要价值。
“尘沙相好,万亿刹土”,以“尘沙”比喻众生的烦恼,而“相好”则指佛的庄严形象,象征着通过修行可以超越烦恼,达到清净的境界。同时,“万亿刹土”展示了佛教宇宙观的广阔,强调了佛法的普遍性和深远影响。
“众生心净,佛日常午”,指出当众生内心清净时,就能感受到佛的光明如同正午的阳光,寓意着内心的纯净是接近佛性的关键。
“正念蒙光,迷人外取”,强调了正念的重要性,只有保持正确的思维和信念,才能获得佛的指引,避免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
“雕檀写氎,像未孩乳”,通过描绘佛像的制作过程,赞美了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同时也暗示了佛像作为精神寄托的作用。
“今兹范模,传从乃古”,表达了对佛像艺术传承的重视,强调了历史与现代之间的联系,以及艺术在宗教传播中的作用。
“象步出山,智珠河吐”,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佛祖的形象,既展现了佛的智慧之光,也暗示了佛法的广度和深度。
“水月顿澄,豁开觉户”,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净化力量,使人心灵得到洗涤,开启智慧之门。
“瞻之仰之,岂敢自侮”,表达了对佛的敬畏之情,即使是最虔诚的信徒也不敢轻视或怠慢佛的教诲。
“常在不灭,此言手舞”,最后以“常在不灭”总结了佛法永恒不变的本质,并以“手舞”形象地表现了信徒对佛法的虔诚和喜悦。
整首诗通过对释迦牟尼佛形象的赞美,不仅展现了佛教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也表达了对佛祖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