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如来出山像赞

妙色非身,形容乃普。阎浮未下,双林已睹。

旷济功深,六年行苦。尘沙相好,万亿刹土。

众生心净,佛日常午。正念蒙光,迷人外取。

雕檀写氎,像未孩乳。今兹范模,传从乃古。

象步出山,智珠河吐。水月顿澄,豁开觉户。

瞻之仰之,岂敢自侮。常在不灭,此言手舞。

形式: 押[麌]韵

鉴赏

这首诗《释迦如来出山像赞》由宋代僧人释清远所作,是对释迦牟尼佛出山像的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佛教意象和哲理,展现了对佛祖形象的深刻理解和崇敬之情。

“妙色非身,形容乃普”,开篇即点明佛的庄严形象并非实体,而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强调了佛的无边法力和普遍真理。

“阎浮未下,双林已睹”,通过对比人间与佛国,表达了对佛国净土的向往和对佛祖的直接见证,暗示了佛法的超凡脱俗。

“旷济功深,六年行苦”,赞扬了佛陀六年的苦行,以此展现其修行的艰辛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佛教中苦行精神的重要价值。

“尘沙相好,万亿刹土”,以“尘沙”比喻众生的烦恼,而“相好”则指佛的庄严形象,象征着通过修行可以超越烦恼,达到清净的境界。同时,“万亿刹土”展示了佛教宇宙观的广阔,强调了佛法的普遍性和深远影响。

“众生心净,佛日常午”,指出当众生内心清净时,就能感受到佛的光明如同正午的阳光,寓意着内心的纯净是接近佛性的关键。

“正念蒙光,迷人外取”,强调了正念的重要性,只有保持正确的思维和信念,才能获得佛的指引,避免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

“雕檀写氎,像未孩乳”,通过描绘佛像的制作过程,赞美了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同时也暗示了佛像作为精神寄托的作用。

“今兹范模,传从乃古”,表达了对佛像艺术传承的重视,强调了历史与现代之间的联系,以及艺术在宗教传播中的作用。

“象步出山,智珠河吐”,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佛祖的形象,既展现了佛的智慧之光,也暗示了佛法的广度和深度。

“水月顿澄,豁开觉户”,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净化力量,使人心灵得到洗涤,开启智慧之门。

“瞻之仰之,岂敢自侮”,表达了对佛的敬畏之情,即使是最虔诚的信徒也不敢轻视或怠慢佛的教诲。

“常在不灭,此言手舞”,最后以“常在不灭”总结了佛法永恒不变的本质,并以“手舞”形象地表现了信徒对佛法的虔诚和喜悦。

整首诗通过对释迦牟尼佛形象的赞美,不仅展现了佛教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也表达了对佛祖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实践。

收录诗词(316)

释清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观音像赞二首(其一)

旷大劫来离众苦,心心永断诸分别。

闻处真闻实不闻,说时虽说常无说。

法身普现凡圣等,耳根采听音声绝。

娑婆最有大因缘,一念清凉除恼热。

形式: 押[屑]韵

观音像赞二首(其二)

旷大劫来不虚妄,言言故得皆真实。

应念蒙光迅电飞,寻声救苦奔风疾。

千章万句离文字,异韵殊音垂秘密。

现相宣扬遇此时,见闻颖脱欣今日。

形式: 押[质]韵

天台三大士像赞

岩岩天台,旷阔寰宇。大士不我,毫端莫取。

蜀客心狂,纤尘一缕。屈指拊掌,松石猛虎。

生涯何有,流传今古。静对虚堂,非谓无补。

形式: 押[麌]韵

达磨大师赞

振摇梁魏,斟酌皮髓。孰云西来,空椁而已。

素壁虚堂,少林熊耳。

形式: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