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父所作高承制铭因寄之

征路杳无穷,山川掩映中。

记程知远近,分境识西东。

倦客似浮梗,轻鞍如去鸿。

平生惯相遇,转愧坐禅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漫长的道路遥无尽头,山川景色在其中交错掩映。
行程记录着远近的距离,划分出东西的边界。
疲倦的旅人如同漂泊的浮木,轻盈的马鞍像离群的大雁。
我一生习惯了与人相逢,却反而感到愧对那些静坐修行的禅师。

注释

征路:长途跋涉的道路。
杳无穷:遥无尽头。
山川:山水。
掩映:交错掩藏。
记程:记录路程。
知远近:辨别远近。
分境:划分地域。
识西东:识别东西方向。
倦客:疲惫的旅人。
似:像。
浮梗:漂泊的浮木。
轻鞍:轻盈的马鞍。
去鸿:离群的大雁。
惯相遇:习惯于相遇。
转:反而。
愧:感到惭愧。
坐禅翁:静坐修行的禅师。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征途中的心境和景象。"征路杳无穷,山川掩映中",表达了征途的漫长和自然景物的层次感。接着"记程知远近,分境识西东",则是说通过记录旅程来辨别方向和距离。

诗人接下来写道"倦客似浮梗,轻鞍如去鸿",形象地描绘了旅途中的疲惫感和轻快的骑行状态。这里的"浮梗"比喻疲惫之极,而"轻鞍如去鸿"则是说马背上的鞍具轻便,如同鸟儿般飞翔。

最后两句"平生惯相遇,转愧坐禅翁"表达了诗人对往日常见故人的怀念,以及面对僧侣的自省之情。这里的"转愧"意味着转而感到羞愧,因为自己无法像僧侣那样静心修行。

整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感和内心世界的复杂情绪,同时也流露出对佛学修为的一种向往。

收录诗词(631)

孔武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 字:常父
  • 籍贯:宋临江新淦
  • 生卒年:1041—1097

相关古诗词

逍遥亭独游

城上飞檐出百寻,回环古木自成阴。

凉生白昼收团扇,影入斜阳剪碎金。

茂密却遮西望眼,逍遥未有北归心。

渊明盛说家园趣,谁信吾园趣更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陶子骏佚老堂

不逐渔商不问农,悠然今作鹿皮翁。

地临白傅荒台畔,人在华胥乐国中。

一榻远分庐阜月,两轩平揖广寒风。

杖藜亦欲频还往,肯使清閒并属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偶书

夜枕唯便睡,晨窗不展书。

学文真渐懒,与世况全疏。

老合耕山涧,恩容寄石渠。

餐毡亦堪饱,不叹食无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偶成

剪断长翎入网罗,十年光景怨蹉跎。

欲提长剑为游说,且卧空山学揣摩。

砧杵夜寒醒醉梦,风霜秋紧役诗魔。

不须计较当时事,黄卷书中宠辱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