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禅师五种不坏赞(其四)

童真出家,死于童真。出没卷舒,一坚密身。

嗟多欲人,曲为欲说。于其根中,出火自焫。

猗欤哲人,哂乃覆辙。以古为鉴,以身代舌。

火炎昆冈,玉石俱焚。石付百粉,玉兮温温。

形式: 四言诗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多欲之人”与“哲人”的行为和结局,表达了对追求欲望可能导致的毁灭性后果的深刻反思。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旨在警示世人。

“童真出家,死于童真。” 开篇即以“童真”象征纯洁与初心,出家则代表了寻求精神解脱与超越世俗的生活方式。然而,“死于童真”暗示了即使在出家修行的环境中,保持童真之心也并非易事,可能因外界诱惑或内心的挣扎而失去。

“出没卷舒,一坚密身。” 这一句描述了事物的动态变化与内在的稳定性,强调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保持内心坚定与完整的重要性。

“嗟多欲人,曲为欲说。” “多欲人”指的是那些被欲望所驱使的人,他们往往为了满足欲望而不惜手段。诗人对此表示同情与感慨,同时也暗含了对这种行为的批评。

“于其根中,出火自焫。” 这里使用了“火”作为象征,形象地描绘了欲望之火如何从内心深处蔓延,最终导致自我毁灭。如同“玉石俱焚”,无论是坚硬的石头还是珍贵的玉石,在欲望之火面前都难逃毁灭的命运。

“猗欤哲人,哂乃覆辙。” “哲人”在这里代表智慧与理性,他们能够洞察欲望的虚妄,并从中吸取教训。诗人通过“哂”(微笑)这一动作,表达了对多欲之人的讽刺与对哲人智慧的赞赏。

“以古为鉴,以身代舌。” 这句话强调了历史与个人经验的重要性,提醒人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用自己的生命去传递智慧与教训。

“火炎昆冈,玉石俱焚。” 这是《诗经》中的句子,用来形容大火焚烧山岗,不论玉石还是普通石头,都无法幸免。这里借用了这个典故,进一步强调了欲望之火的破坏力。

“石付百粉,玉兮温温。” 最后两句通过对比石头与玉石的不同反应,再次强调了保持内心纯净与坚定的重要性。即使面对诱惑与挑战,保持内心的温暖与平静,才能避免被欲望之火烧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象征与比喻,深刻探讨了人性中的欲望与自我救赎的主题,鼓励人们在追求物质与精神满足的同时,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定,避免陷入欲望的深渊。

收录诗词(1648)

释居简(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明教禅师五种不坏赞(其五)

的的紫槵,茸茸素丝。自幼至老,念兹在兹。

譬夫一龛,绕以十镜。此灯长明,一印印定。

定则离念,反而自求。于无求中,以敏厥修。

物初有终,法无有尽。是故此珠,横绝煨烬。

形式: 四言诗

贤者国师赞

心部根本,身严杂华。赤象青牛,跨竺越华。

半满字则,五其等差。殊声响则,一其纷拿。

使登门之鱼,驾际天之涛。

陋潢污行潦,而观海若之谽谺。

琐屑灭裂,又安知鰋鲤之与鲿鲨。

形式:

强斋高使君金书诸经赞

淀蓝蘸楮,屑金作字。去字与楮,经果何似。

曰此诸经,即楮与金。续父厥志,写佛语心。

惟佛语心,粤如父志。一点画中,具无量义。

字可悉数,义则无量。欲了其源,冥去来相。

强斋大士,年八十馀。目如心明,作蝇头书。

于一蝇头,分可为二。尘毛太华,弗巨弗细。

佛神力故,初不作难。是故北涧,作如是观。

形式:

两蟆赞(其一)

攫而掷,翾而举之。二虫请以战喻。

翾毋忘于射钩,攫毋忘于在莒。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