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居简所作,名为《强斋高使君金书诸经赞》。诗中以“淀蓝蘸楮,屑金作字”开篇,描绘出金书诸经的壮丽景象,将文字比作蓝墨与金粉,形象地展示了书法艺术的精美。
“去字与楮,经果何似”,诗人在此提出疑问,引出对经文内容的探讨。接着,“曰此诸经,即楮与金”,诗人解答疑问,指出经文即是文字与金粉的结合,强调了文字与物质载体的统一性。
“续父厥志,写佛语心”,诗人赞扬强斋高使君继承父亲的遗志,用心书写佛经,表达了对信仰的虔诚和对传承的重视。同时,也暗示了佛经对于心灵的指引作用。
“惟佛语心,粤如父志”,进一步强调了佛经与心灵的契合,以及对父亲意志的遵循。通过“一点画中,具无量义”,诗人揭示了文字虽小,却蕴含深邃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细节的重视和对精神内涵的追求。
“字可悉数,义则无量”,对比字数与意义,说明文字虽有限,但其所承载的意义却是无限的,强调了语言与思想的广阔性。
“欲了其源,冥去来相”,表达了探索知识源头的愿望,以及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宇宙规律的感悟。
“强斋大士,年八十馀”,描述了强斋高使君的年龄与身份,暗示其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
“目如心明,作蝇头书”,赞美强斋高使君视力清晰,能够细致入微地书写经文,体现了其专注与虔诚的精神。
“于一蝇头,分可为二”,通过比喻,说明即使是最细微的部分,也能被精确地分割与理解,强调了对细节的关注与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尘毛太华,弗巨弗细”,以尘埃与高山相比,说明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物,也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体现了对万物平等的哲学思考。
“佛神力故,初不作难”,强调了佛的力量使得书写经文的过程变得容易,体现了对佛教信仰的深刻认同。
“是故北涧,作如是观”,最后,诗人总结,表示自己也像北涧一样,持有这样的见解,表达了对强斋高使君及其金书诸经行为的敬仰与共鸣。
整首诗通过对金书诸经的描绘与赞美,展现了对佛教文化的崇敬、对文字力量的赞叹以及对精神追求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信仰、艺术与自然的深刻洞察与和谐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