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斋高使君金书诸经赞

淀蓝蘸楮,屑金作字。去字与楮,经果何似。

曰此诸经,即楮与金。续父厥志,写佛语心。

惟佛语心,粤如父志。一点画中,具无量义。

字可悉数,义则无量。欲了其源,冥去来相。

强斋大士,年八十馀。目如心明,作蝇头书。

于一蝇头,分可为二。尘毛太华,弗巨弗细。

佛神力故,初不作难。是故北涧,作如是观。

形式: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居简所作,名为《强斋高使君金书诸经赞》。诗中以“淀蓝蘸楮,屑金作字”开篇,描绘出金书诸经的壮丽景象,将文字比作蓝墨与金粉,形象地展示了书法艺术的精美。

“去字与楮,经果何似”,诗人在此提出疑问,引出对经文内容的探讨。接着,“曰此诸经,即楮与金”,诗人解答疑问,指出经文即是文字与金粉的结合,强调了文字与物质载体的统一性。

“续父厥志,写佛语心”,诗人赞扬强斋高使君继承父亲的遗志,用心书写佛经,表达了对信仰的虔诚和对传承的重视。同时,也暗示了佛经对于心灵的指引作用。

“惟佛语心,粤如父志”,进一步强调了佛经与心灵的契合,以及对父亲意志的遵循。通过“一点画中,具无量义”,诗人揭示了文字虽小,却蕴含深邃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细节的重视和对精神内涵的追求。

“字可悉数,义则无量”,对比字数与意义,说明文字虽有限,但其所承载的意义却是无限的,强调了语言与思想的广阔性。

“欲了其源,冥去来相”,表达了探索知识源头的愿望,以及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宇宙规律的感悟。

“强斋大士,年八十馀”,描述了强斋高使君的年龄与身份,暗示其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

“目如心明,作蝇头书”,赞美强斋高使君视力清晰,能够细致入微地书写经文,体现了其专注与虔诚的精神。

“于一蝇头,分可为二”,通过比喻,说明即使是最细微的部分,也能被精确地分割与理解,强调了对细节的关注与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尘毛太华,弗巨弗细”,以尘埃与高山相比,说明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物,也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体现了对万物平等的哲学思考。

“佛神力故,初不作难”,强调了佛的力量使得书写经文的过程变得容易,体现了对佛教信仰的深刻认同。

“是故北涧,作如是观”,最后,诗人总结,表示自己也像北涧一样,持有这样的见解,表达了对强斋高使君及其金书诸经行为的敬仰与共鸣。

整首诗通过对金书诸经的描绘与赞美,展现了对佛教文化的崇敬、对文字力量的赞叹以及对精神追求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信仰、艺术与自然的深刻洞察与和谐融合。

收录诗词(1648)

释居简(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两蟆赞(其一)

攫而掷,翾而举之。二虫请以战喻。

翾毋忘于射钩,攫毋忘于在莒。

形式: 古风

两蟆赞(其二)

蚁战酣,蟆袭其后,非大嚼盍反相友。

梦好忽同归,一麾何足疑。

形式: 古风

荷屋常不轻画像赞

芰荷为屋,芙蓉为裳。芳茝纫佩,落英贮粻。

熏以石林,书传之香。瀹以太华,玉井之凉。

濯人间烟火气,毋干吾丘壑姿。

洎夫锦心之与绣肠,发卐庵之韬略,示我武之维扬。

适妙喜国拓吾故疆。

安在乎广莫之野,而无何有之乡。

形式:

义鉴堂画像赞

魁梧轩昂,耿介孤洁。大珠缟夜,轻云拂月。

作成泼天问端来前,只似钉头难于敲折。

东山发源,双峰卷衣。把大苏狂澜,障而东之。

微此老孙子,已而已而。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