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朱老壁

居无百亩田,廪有三年粟。

舍北几株桑,晚蚕食亦足。

近水理蔬畦,面山结茅屋。

夏风苇簟凉,冬烟土床燠。

堂前蒲萄架,新实初垂绿。

清净语不烦,事任鞅掌仆。

邻里通有无,泉甘草无毒。

谁知庚桑子,今此居南麓。

予非市朝人,受性本幽独。

愿就谋一廛,馀外百无欲。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没有大片的田地,但仓库里存有三年的粮食。
屋舍北边种了几棵桑树,晚来的蚕宝宝也能吃饱。
靠近水源的地方我规划了菜园,面对着山建起了茅草屋。
夏天吹来的风带着芦苇席的凉意,冬天炊烟升起时土床也暖和。
堂前有葡萄架,新结的果实正挂着绿色的串串。
日常言语清静,事务由仆人打理,我不必操劳。
邻里间互通有无,泉水甘甜,草木无害。
谁能想到,庚桑子如今居住在这座山的南坡。
我不是市井之人,天性喜欢清静孤独。
我只想找个小房子,除此之外别无所求。

注释

居:住所。
百亩田:大片田地。
廪:仓库。
桑:桑树。
晚蚕:晚来的蚕。
足:足够。
蔬畦:菜园。
茅屋:茅草屋。
苇簟:芦苇席。
土床:土制床铺。
蒲萄架:葡萄架。
新实:新结的果实。
清净:清静。
鞅掌:繁忙。
有无:互通有无。
泉甘:泉水甘甜。
庚桑子:古人名。
南麓:山的南坡。
市朝人:世俗之人。
幽独:清静孤独。
谋一廛:找个小房子。
馀外:除此之外。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田园生活的理想状态。诗人通过对居住环境和自给自足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简单、安逸生活的向往。

"居无百亩田,廪有三年粟。" 这两句说明诗人虽没有广阔的土地,但却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可以保证生活的基本需要。

接下来的几句,"舍北几株桑,晚蚕食亦足。近水理蔬畦,面山结茅屋。夏风苇簟凉,冬烟土床燠。" 描述了诗人依靠自然资源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堂前蒲萄架,新实初垂绿。清净语不烦,事任鞅掌仆。" 这几句则展现了诗人居所的宁静与美丽,以及他们处理日常琐事时的从容态度。

最后几句,"邻里通有无,泉甘草无毒。谁知庚桑子,今此居南麓。予非市朝人,受性本幽独。愿就谋一廛,馀外百无欲。" 表达了诗人对邻里间互助、自然环境的赞美,以及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偏好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一种简单而充实生活方式的热爱。

收录诗词(459)

李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步生所居

君今移居涧水东,涧水暴涨侵近路。

尽取涧石成垣墙,生凿岸柳作桥柱。

结茅构屋十数间,取次面势分几处。

看山看水督耕耨,随意自在不计步。

到处或坐或偃息,尽有室庐庇风雨。

土床竹簟虽草草,已足自适奉寒暑。

窗下瓦榼漆生光,贳酒提携老无数。

客来安更问谁何,漉鱼拾蟹共烹煮。

青黄错杂出木盘,野蔌山蔬四时具。

久厌轻动踏市尘,未尝开口论世故。

究竟得意此最多,向老尤要知其趣。

一生遇事皆任真,仰首高风继巢许。

形式: 古风

题武侯庙(其一)

梁甫高吟一幅巾,联翩众盗肯同群。

久蟠丘壑虽龙卧,默计江山已鼎分。

庸蜀欲开来日月,隆中先见会风云。

杂耕初动明星落,千古英雄泣渭滨。

形式: 七言律诗

题载记

河鱼出龙门,云雷走平地。

飞腾不上天,临流夜生子。

生子子有神,怒风翻海水。

长爪探阳乌,中原苦腥气。

钳奴不耕作,扬鞭断其尾。

黄犊养成斑,奔登邺城址。

豹来抱虎儿,新棘多钩刺。

洛阳金凤凰,飞入漳河底。

东南寒日短,满地边尘起。

形式: 古风

题谢子高易义

东风吹园未曾出,隐几潜心读大易。

低头不知客入门,但见开编时点笔。

天开地辟日月明,四时变化万物成。

伏羲画卦混沌死,纷纷智巧彫元精。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