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冢二首(其一)

埋没残碑草自春,旋风时出地中尘。

墦间夜半分珠玉,犹是当时乞祭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翻译

荒草掩盖的残破石碑,春天依然自生自长。
旋风偶尔卷起地下的尘土,仿佛旧日的记忆被唤醒。

注释

埋没:隐藏在草丛中。
残碑:破损的墓碑。
草自春:草木自然生长。
旋风:突然刮起的旋风。
地中尘:地下的尘埃。
墦间:坟墓之间。
夜半:深夜。
分珠玉:散落如珠玉的金银。
乞祭人:过去向人乞求祭祀用品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古墓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界和历史遗迹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荣华与今日沧桑的感慨。

"埋没残碑草自春"一句,设定了整首诗的情境,古老的碑文被野草所覆盖,时间的流逝在无声中侵蚀着这些历史遗迹。"旋风时出地中尘"则是对这种荒凉情景的一种动态描写,偶尔吹起的旋风将埋藏在地下的尘土卷起,这既象征了古代文明的不再,也预示了自然界对历史的无常。

接下来的两句"墦间夜半分珠玉,犹是当时乞祭人",通过对墓中珍宝的描绘,以及那些曾经为这些珍宝而祈求过的古人,诗人深化了时间与历史的主题。这里的"墦间"暗示了一个幽深静谧的环境,而"夜半分珠玉"则是对墓中珍宝的描绘,这些珍宝在月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仍旧拥有着它们曾经拥有的价值和意义。最后一句"犹是当时乞祭人",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那些为追求这些珠玉而祈求过的古人的感慨,既有对他们行为的反思,也有对历史无情流逝的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荒凉古墓景象的描写,以及对过去文明与现代现实之间鸿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祥云

冰入春风涨御沟,上林花气欲飞浮。

未央屋瓦犹残雪,却为祥云映日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离升州作

相看不忍发,惨澹暮潮平。

语罢更携手,月明洲渚生。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庚]韵

离升州作

残菊冥冥风更吹,雨如梅子欲黄时。

相看握手总无语,愁满眼前心自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离蒋山

出谷频回首,逢人更断肠。

桐乡岂爱我,我自爱桐乡。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