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望十六终夜如昼

秋气久已到,月明如可期。

云生未望夜,天借极圆时。

冷澈登临倦,衰慵起舞迟。

兔闲长捣药,桂老尚生枝。

运转何年住,清明与物宜。

油然任消长,斤斧定何施。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翻译

秋天的气息早已来临,明亮的月光似乎可以期待。
云彩升起,夜晚还未降临,上天借着这满月的时刻。
寒冷的清风吹过,让人登山游览感到疲倦,衰老懒散,起身跳舞都迟缓了。
兔子悠闲地捣制长生不老药,虽然桂树老去,但仍有新枝生长。
岁月流转,何时能停留,清明节与万物适宜。
自然的变化顺其自然,斧头该怎样使用,就让它顺应自然吧。

注释

秋气:秋天的气候。
月明:明亮的月光。
云生:云彩升起。
夜:夜晚。
极圆时:满月时刻。
冷澈:寒冷清澈。
登临:登山游览。
衰慵:衰老懒散。
兔闲:兔子悠闲。
捣药:捣制长生不老药。
桂老:桂树老去。
运转:岁月流转。
清明:清明节。
物宜:万物适宜。
消长:自然变化。
斤斧:斧头。
定何施:应如何使用。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辙的《中秋月望十六终夜如昼》,通过对秋季景色和中秋月夜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感慨。首联“秋气久已到,月明如可期”点出秋意渐浓,人们期待着明亮的月夜。颔联“云生未望夜,天借极圆时”写云层虽起,但月亮依然在适当的时候展现出其圆满,暗示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期待。

颈联“冷澈登临倦,衰慵起舞迟”描绘了诗人因天气寒冷而感到疲倦,即使想跳舞也显得力不从心,流露出一种老年体衰的淡淡哀愁。尾联“兔闲长捣药,桂老尚生枝”以神话传说中的玉兔捣药和桂花古老而生机勃勃的形象,寓言岁月流转,万物更迭。

最后两句“运转何年住,清明与物宜”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无奈,以及对顺应自然法则的向往。结尾“油然任消长,斤斧定何施”则以自然的生长消亡与人类的干预相对照,暗示应顺应自然,不必过多干预。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融入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展现了宋词中常见的淡泊宁静之美。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其一)踏青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

松下寒花初破萼,谷中幽鸟渐嘤鸣。

洞门泉脉龙睛动,观里丹池鸭舌生。

山下瓶罂沾稚孺,峰头鼓乐聚簪缨。

缟裙红袂临江影,青盖骅骝踏石声。

晓去争先心荡漾,莫归誇后醉从横。

最怜人散西轩静,暧暧斜阳著树明。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次韵刘贡父登黄楼怀子瞻二首(其二)

蔼蔼才名世,骎骎日转禺。

一时同接淅,平昔共栖梧。

揽辔真壮士,拥旄良丈夫。

尘埃脱缁绶,水石慰霜须。

胜地来相失,清樽未暇俱。

射馀空见帖,铸罢祗观模。

归计何当决,徂年贵早图。

槛中终为食,韝上耻闻呼。

顾我千羊毳,平生一钓舻。

微官不须满,也复试游吴。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戎州

江水通三峡,州城控百蛮。

沙昏行旅倦,边静禁军闲。

汉虏更成市,罗纨靳不还。

投毡拣精密,换马瘦孱颜。

兀兀头垂髻,团团耳带环。

夷声不可会,争利苦间关。

形式: 排律 押[删]韵

次韵子瞻馀杭法喜寺绿野亭怀吴兴太守孙莘老

信美非吾土,三吴一水中。

亭高望已极,舟入去无穷。

朝市知安在,湖山信有功。

遨游逐凫鸭,饮食数鱼虫。

波浪喧朝夕,梅烝变绿红。

逢人问京洛,去国长儿童。

同舍情相接,邻邦信屡通。

相邀欲相过,道里讯溪翁。

形式: 排律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