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镜中我

百骸虽在果谁亲,本地风光见是真。

隐几正忘吾与我,开奁忽讶彼何人。

叔敖还许伶优学,西子何如里妇颦。

遥想当年游镜殿,化身千百未为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三和镜中我》由宋代诗人林希逸所作,通过镜像的比喻,深刻地探讨了自我认知、身份认同以及人性的多面性。

首联“百骸虽在果谁亲,本地风光见是真”以“百骸”象征身体,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即使身体还在,又有谁真正关心或理解自己呢?这里的“本地风光”则暗喻了真实的自我,即不被外界干扰、不被他人定义的内在本质。这一联表达了对自我真实性的追求,以及在复杂社会关系中保持独立人格的渴望。

颔联“隐几正忘吾与我,开奁忽讶彼何人”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诗人通过“隐几”(靠在几案上)的状态,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忘却自我的境界。然而,当他打开妆奁(化妆盒),却惊讶地发现镜中的“彼”(他者)是谁,这反映了在追求内心平静的同时,对自我形象的反思与疑惑。这一联巧妙地将外部世界的映像与内心的自我探索相结合,展现了个体在寻求自我认知过程中的矛盾与困惑。

颈联“叔敖还许伶优学,西子何如里妇颦”运用典故,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叔敖(春秋时期楚国的贤相)与伶优(宫廷乐师)的故事,以及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与里妇(乡村妇女)的表情对比,旨在说明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命运,不应仅凭外在形象或地位来评价一个人。这一联通过对比,强调了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差异,以及人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尾联“遥想当年游镜殿,化身千百未为神”以想象的方式回顾过去,设想在镜殿中化身千百次的情景,以此表达对自我认知和身份探索的无限可能性的思考。尽管化身千百次,但最终仍未能成为真正的神明,暗示了人类在追求自我超越时的局限性和永恒的探索之旅。这一联以一种超脱而又略带悲观的视角,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即在复杂的人性世界中,自我认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综上所述,《三和镜中我》通过镜像的隐喻,深入探讨了自我认知、身份认同、人性的多面性以及在复杂社会关系中保持独立人格的重要性。林希逸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思,引导读者反思自我,探索人性的奥秘。

收录诗词(809)

林希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丁卯重作化龙桥嘉平甲子脩梁方举两虹忽现里人皆以为瑞辄赋一首

下手高秋忽暮冬,霜晴水暖荷天公。

旧碑语妙谁能继,新筑工多事却同。

健笔早题需驷马,脩梁朝举现双虹。

殷勤著意溪干友,应谶桥门况已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三偈寄白沙和尚(其一)

叠石为梁岁月遥,溪神毒发恣飘摇。

万事有缘人赞叹,白沙师造赵州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

三偈寄白沙和尚(其二)

桥长百丈架溪横,半水工夫次第成。

人言不是慈悲力,那得霜冬暖又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三偈寄白沙和尚(其三)

作缘道者信难哉,小工石匠亦持斋。

世间苦行谁能此,为向白沙会下来。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