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华爱的《忧旱》诗,描绘了江南六月干旱时节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忧虑。
首句“六月江南绝雨痕”,开篇即点明时节与地点,江南六月本应是雨水丰沛之时,然而此刻却连一滴雨的痕迹都寻觅不到,营造出一种异常干燥的氛围。
“辘轳声断此溪村”一句,通过“辘轳声”的消失,形象地表现了水源的匮乏,溪村中原本潺潺流水的声音如今已不复存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却缘病渴频回首,只合忧时早闭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因担忧旱情而产生的焦虑情绪。诗人似乎在为百姓的疾苦而感到心痛,频繁地回头望向可能存在的水源,却又深知在这样的时刻,闭门不出或许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体现了其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百里风尘空白昼,千家鸡犬共黄昏。”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干旱带来的影响。百里的土地在烈日下显得空旷而荒凉,白昼如同夜晚一般,千家万户的鸡犬也一同迎来了黄昏,生动地展现了干旱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最后,“无劳史氏书民隐,郡邑今朝有杜君。”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当前治理者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关注民生疾苦,避免历史上的悲剧重演。同时,也暗含了对自身作为官员的责任感,暗示自己会像杜甫一样,关心民间疾苦,为民众谋福利。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治理者寄予的厚望,具有较强的情感共鸣和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