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杏园雅集图

有明开国后,宣庙始阳春。

舂容太平乐,元气洽八垠。

庙堂多唱和,禁网无邅屯。

三杨最镇静,鼎足调大钧。

二王长六官,耆德尤嶙峋。

忠文真神师,正学长成均。

吉水负史才,宋金细讨论。

有如阿阁凤,和声清不浑。

薰风濩玉烛,祥光生五云。

试读杏园诗,丰采想垂绅。

燕闲写清娱,亦复念斯民。

回忆钱侍郎,旁皇靖难辰。

满朝重足立,谁人不杜门。

遭逢党禁解,白发光丝纶。

诸公韩富流,社稷之宝臣。

牵连及词苑,同为东阁宾。

泰阶德星聚,馀事光斯文。

其时已易世,履霜占初坤。

宣仁将谢政,潜伏有寺人。

老成继沦丧,杏园俱蒙氛。

乃知日中昃,消息如转轮。

彼哉其泰和,叨玷旧德群。

一幅好东绢,莫逃忠佞魂。

翻羡锦衣子,亦以骥尾存。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明朝开国之后,宣宗时期的一次杏园雅集盛况。诗中赞颂了庙堂间的和谐与唱和,以及朝廷内外的稳定与繁荣。诗中提到的“三杨”、“二王”、“忠文”等,皆是当时朝廷中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才能与品德被高度赞扬。诗中还提到了杏园,这是古代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象征着文化与艺术的交流。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朝廷比作“阿阁凤”,将文人比作“和声”,将政治氛围比作“薰风”和“玉烛”,将国家的繁荣比作“五云”和“祥光”。这些形象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政治清明、文化繁荣景象的向往和赞美。

同时,诗中也暗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忠诚与奸佞的区分,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德与政治关系的深刻思考。最后,诗人以“一幅好东绢,莫逃忠佞魂”结尾,既是对前文所赞人物的肯定,也是对后世的警示,强调了忠诚与奸佞在历史长河中的不可逃脱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幅历史画卷的描绘,更是一曲对理想政治与文化的赞歌,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798)

全祖望(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学者称谢山先生。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 字:绍衣
  • 号:谢山
  • 籍贯: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
  • 生卒年:1705-1755

相关古诗词

吴越武肃王校射图歌

是谁顾盻生风云,罗刹江头虎帐屯。

吴山草木助兵气,射侯齐画天吴魂。

江头天吴久作恶,前胥后种不可度。

白莲花仙真英雄,力术民生气磅礴。

三千弩下衣锦兵,先以射法试先声。

谁穿七札谁贯木,巧力惨淡齐经营。

古人神功亦劳止,落日之弓救月矢。

三礼射经不尽传,五行六甲参巫史。

洸洸大纛导九斿,帐前参佐俱名流。

旗鼓应归顾全武,铙歌豫命皮日休。

技成不须佽飞手,山场大阅光牛斗。

淮南黑云晋鸦儿,若遇我军都俛首。

果然一战百川东,朝潮夕汐避雄风。

九龙其遁三犀立,缓缓归来劳酒浓。

披图论世有馀恨,如此精兵用未尽。

宣武镇中封豕骄,河东摩下老罴困。

幕中扶义有罗君,大声草檄凌秋旻。

白莲花仙恋衣锦,祗退天吴不进军。

形式: 古风

明陈待诏老莲画卷首题曰丁君梅孙以酒资为予致妓乞画予即令以资改葬文长先生而画此贻之其画为枯木附以水仙呜呼老莲好色之徒然其实有大节试观此卷古人哉嶰谷乞予作歌

白门待诏真奡兀,此头可断腕不屈。

名王为唤美人来,一笑挥毫怪咄咄。

酒阑午夜梦魂醒,翩然而逝疑飞越。

谁言此老空清狂,个中心事良勃窣。

故都已哭钟山陵,故乡重吊青藤碣。

板桥花柳逐逝波,剡溪松楸伤野窟。

萧疏为写岁寒姿,春花傍得冬株茁。

招魂一曲万古愁,中有畸人不朽骨。

形式: 古风

铜制如来䧏生像歌

何物老妪如达生,可儿可儿此宁馨。

五百道乳一吸倾,轩然七步意飞腾。

方舆圆盖良浩荡,岂有黄口思横行。

文武成康纵不作,异说未必遽勃兴。

西竺家免妄自大,乃以早出思凭陵。

恒星如雨陨不见,尚嫌其晚纷纭争。

孔子吾师之高弟,其言固自有明徵。

谁人巧仿金涂塔,相轮峨峨铜绿明。

摩挲题字半漫漶,妙制定非凡手成。

白石不作周郎死,才薄有愧哦诗声。

夜深且桃长明灯,诗成共啖山芋羹。

形式: 古风

左宁南像

平贼将军贼未平,拥兵坐杀杨武陵。

集师竟负侯归德,赐玉赐蟒空充盈。

可怜状貌良魁杰,咳唾犹能震雷霆。

谓应谈笑除残竟,谁道迁延酿祸成。

晋阳甲岂人臣事,党人曲说吾勿听。

一败顿陨狼伉魄,百年犹传虎踞形。

只有白头柳敬亭,纸背犹闻抵掌声。

区区不负宁南意,惜未移赠宁南报有明。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