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贫居即事六首》中的第六首,描绘了诗人坚守道义而与世俗相违的生活状态。首句“守道常违俗”表达了诗人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即使这意味着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合。接下来的“存心不愧天”强调了他内心的正直,无愧于天地良心。
诗中通过“终年饥过半,动步谤居前”展现了生活的艰辛,常年贫困,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且时常遭受他人的非议和指责。然而,“力倦少行立,气昏多睡眠”则揭示了诗人疲惫不堪,体力和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只能以睡眠来暂时逃避。
最后两句“今宵风月好,扶杖到溪边”,在描绘一幅宁静美好的月夜景象的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片刻宁静的向往和享受,以及对生活的坚韧态度,即使在困境中,仍不忘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陆游在贫困生活中坚守道义,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