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樵父词》是明代诗人赵完璧的作品,通过描绘一位隐居山林的樵夫的生活,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自然真趣的心境。
开篇“太古不可挽,空山潜幽人”以“太古”与“空山”对比,暗示了诗人对远古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现代文明束缚的逃避。接着“世务无絷缚,樵苏不为辛”表达了樵夫自在无拘的生活状态,与世无争,砍柴也不感到辛苦。
“游日旷烟霭,骋怀极嶙峋”描绘了樵夫在山林间自由游走,心胸开阔,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咄惜耸壑材,聊斧臃肿薪”则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生活朴实态度的坚持。
“空翠冷入骨,残霞每在身”写出了山中清冷而充满生机的环境,以及樵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溪谷适跫然,鹿豕夙所亲”进一步强调了他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如同鹿豕般自在。
“朗唱振林木,长啸超风尘”表现了樵夫在山林中放声歌唱,心灵得以释放,超越尘世的束缚。“寓兴云与石,逃名秋复春”则表达了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不在意世俗的名声,四季更迭,心境如一。
“巢由慕狂踪,尧舜非所钦”引用古代隐士巢父、许由的故事,表达了对他们的仰慕,同时也表明自己并不崇尚帝王之位。“岂云负叔敖,含笑弃买臣”则是对历史人物的戏谑,进一步强调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此中有真趣,物外曾忧贫”点明了诗的主题,即在自然中找到了真正的乐趣,不在意物质的贫富。“丹崖一千丈,不愿图麒麟”表达了对功名的不屑,宁愿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夕阳二三束,重负嗤丘民”则以夕阳下的简陋生活,讽刺了世俗的虚伪和重负。
最后“颓然卧明月,身外安足论”收尾,以月夜中的悠闲自得,表达了对人生终极状态的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存,超越物质与世俗的束缚,达到心灵的宁静与满足。整首诗通过对樵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自由和精神追求的深刻理解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