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晦游道场山宿清公房与成父同行二首(其二)

涧石萦纡紫竹丛,晴云吹落水晶宫。

夜寒身宿群峰顶,花尽春归万木中。

傥买山田营破屋,时过僧寺驾孤篷。

只应渺渺轩前路,杖履长陪鹤发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山涧中的石头弯曲环绕在紫色竹林间,晴朗的云朵吹过仿佛落在水晶宫殿之上。
夜晚寒冷,我独自歇息在群峰之巅,花儿凋零,春天已归于万木之中。
如果能买下山间的田地建造破旧小屋,我会时常驾着孤篷经过僧寺。
人生的道路或许遥远而渺茫,但杖藜独步,老翁我将与鹤相伴直到终老。

注释

涧石:山涧中的石头。
萦纡:弯曲环绕。
紫竹丛:紫色竹林。
晴云:晴朗的云朵。
水晶宫:比喻清澈如水晶的天空。
夜寒:夜晚寒冷。
身宿:停留。
群峰顶:群山之巅。
花尽:花儿凋谢。
春归:春天离去。
山田:山间的田地。
营:建造。
破屋:破旧的小屋。
僧寺:僧人居住的寺庙。
孤篷:孤独的小船或篷车。
渺渺:遥远而渺茫。
轩前路:人生的道路。
杖履:手杖和鞋子,代指行走。
鹤发翁:白发老翁。

鉴赏

这首元代邓文原的诗《三月晦游道场山宿清公房与成父同行二首(其二)》描绘了诗人春游道场山的情景。首句“涧石萦纡紫竹丛”,通过描绘涧石弯曲、紫竹茂密的环境,展现出山间清幽的自然风貌。次句“晴云吹落水晶宫”,运用比喻,将晴空中的云彩比作水晶宫的仙气,增添了神秘而灵动的气息。

第三句“夜寒身宿群峰顶”,写诗人夜晚在山顶住宿,感受到山间的寒冷,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第四句“花尽春归万木中”,进一步点明季节,春花凋零,春天离去,万物回归生长,寓含着生命的轮回。

后两句“傥买山田营破屋,时过僧寺驾孤篷”,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设想如果能拥有山田,就可搭建简陋的居所,时常独自驾车游历附近的僧寺。结尾“只应渺渺轩前路,杖履长陪鹤发翁”,诗人想象自己老去后,杖藜漫步,与白发相伴,享受这份远离尘世的恬淡生活。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行的景色和心境,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17)

邓文原(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匪石,人称素履先生,又因绵州古属巴西郡,人称为“邓巴西”。其父早年避兵入杭,遂迁寓浙江杭州,或称杭州人。历官江浙儒学提举、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翰林侍讲学士,卒谥文肃。其政绩卓著,为一代廉吏,其文章出众,也堪称元初文坛泰斗,《元史》有传。著述有《巴西文集》、《内制集》、《素履斋稿》等

  • 字:善之
  • 籍贯:绵州(今四川绵阳)
  • 生卒年:公元1258年至1328年

相关古诗词

三月晦游道场山宿清公房与成父同行二首(其一)

绝顶轩窗纳晚晡,下方灯火听钟鱼。

天连震泽涵元气,地涌浮图切太虚。

凉立松风观石溜,晚寻樵径扣僧庐。

孤亭山麓荒苔积,犹想幽人夜读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叨叨令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

为儿女使尽了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了担山力。

你省的也么哥,你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形式:

一枝春

堪嗟肉傀儡,尘世争奇怪。

昼夜火院煎苦,沉埋花酒丛中,孽重终难改。

贩骨何时彻,头面翻腾,昧了灵源真宰。

独我而今乐自在。放逸游寰海。

逍遥天地间、笑开怀,一味清闲,万里金难买。

九转功夫足,步月携云,稳赴金莲仙会。

形式: 词牌: 一枝春

一剪梅

身若白云任卷舒。天涯海岸,自在无拘。

太虚廓落是吾庐。不羡王侯,拱璧轩兴。

一味闲闲乐有馀。从他活计,冷淡消疏。

归来毕竟理何如。心月辉辉,光射蓬壶。

形式: 词牌: 一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