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谢薖所作的《哭汪信民二首(其二)》。诗中以汪信民为对象,表达了深切的哀悼之情。通过对比徐稚和袁宏等人的生活境遇,诗人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徐稚生何陋,袁宏辈岂如",这里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强调了徐稚的生活虽简朴却无陋之感,而与之相比,袁宏等人则显得微不足道。接着,诗人以"谁知十斛水,中有百金鱼"这一形象的比喻,进一步阐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异,暗示了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意义。
后两句"肘见贫非病,疽成愤不摅",则直接点明了社会不公导致的愤懑情绪,以及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肘见贫非病",意指贫穷并非真正的疾病,而是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的缺失;"疽成愤不摅",则表达了长期积压的愤怒最终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最后,"铭旌返南国,寥落正愁予",诗人以汪信民去世后的景象作为收尾,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虑。"铭旌"指的是丧葬时竖立的标志牌,此处用来形容汪信民的离世,"南国"则泛指南方地区,"寥落"则形容孤独、冷清,"正愁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对逝者的深切哀思。
整首诗通过对汪信民个人命运的描绘,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尤其是贫富差距、社会不公以及由此引发的民众情绪,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