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祀庆成诗

帝出乘昌运,天心予太平。

文章三代继,制作七年成。

大祀乾坤合,刚辰日月明。

泰坛朝埽地,魄宝夜垂精。

仰御圆苍盖,环观海岳城。

北流吞朔易,西极落欃枪。

升燎灵光答,回銮瑞雾迎。

需云遍枯槁,解雨达勾萌。

可颂非天德,因箴亦下情。

民言知有酌,帝谓本无声。

富国由崇俭,祈年在好生。

无心斯格物,克己自销兵。

化国安新政,孤臣返旧耕。

还将清庙什,留与野人赓。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翻译

皇帝顺应昌盛运势,天意赐予天下太平。
继承前朝文治,历经七年完成宏图大业。
天地祭祀盛大,日月光明正当其时。
在泰坛清扫地面,夜晚祭品显神灵。
驾御圆形天穹,环顾海岳壮丽景象。
北方河流吞纳寒冷,西方尽头太阳落下。
点燃圣火回应神恩,回归时祥云迎接。
雨水滋润万物枯萎,生机从萌芽中显现。
赞美并非天之恩赐,规劝也是百姓的愿望。
民众的声音皇帝倾听,他认为原本无声无息。
国家富强源于节俭,祈求丰收在于爱护生灵。
无欲才能洞察万物,克制自我消弭战事。
改革带来国家安定,我这孤臣重归农田。
还将清庙中的诗篇,留给民间继续歌唱。

注释

昌运:好运、盛世。
天心:上天的心愿、天意。
大祀:大规模的祭祀。
泰坛:祭祀天地的重要场所。
环观:环绕观看。
欃枪:古代星象,象征战争。
升燎:点燃圣火。
需云:象征雨水的云彩。
好生:爱护生命,重视民生。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名为《郊祀歌》。苏轼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盛大的祭祀天地场景,以高度的艺术造诣来颂扬帝王的德政和国家的太平盛世。

诗中的“帝出乘昌运,天心予太平”表明了帝王以至高无上的姿态出现于人们面前,并赐予天下太平,这是对帝王至高无上权威的颂扬。接下来,“文章三代继,制作七年成”则指出了文化传承和国家大事的完成,是对帝王治国有方的赞美。

“大祀乾坤合,刚辰日月明”描绘了祭祀天地时的壮观场景,而“泰坛朝埽地,魄宝夜垂精”则写出了祭祀之坛的地位崇高以及夜晚星辰辉煌的景象。

“仰御圆苍盖,环观海岳城”展现了帝王俯视四方、巡视山河的壮丽画面。随后的“北流吞朔易,西极落欃枪”则是对疆域广阔的形容。

“升燎灵光答,回銮瑞雾迎”描写了祭祀时烟火氤氲、祥瑞之气环绕的景象。诗人还提到了天降恩泽,“需云遍枯槁,解雨达勾萌”,这是对帝王仁政的赞誉。

最后,通过“可颂非天德, 因箴亦下情”等句子,苏轼表达了对于帝王至高无上的德行和君臣关系的深刻理解。诗中还强调了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联系,“民言知有酌,帝谓本无声”,揭示了帝王对民众疾苦的关怀。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其宏大的气势、精美的词藻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一场盛大祭祀活动中的壮丽景象,同时也反映出苏轼作为一个士人对于理想政治秩序的向往和追求。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次韵王仲至喜雪御筵

三军喜气铄飞花,睡起空惊月在沙。

未集骅骝金騕袅,故残鳷鹊玉横斜。

偶还仗内身如寄,尚忆江南酒可赊。

宣劝不多心自醉,强扶衰白拜君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次韵奉和钱穆父、蒋颖叔、王仲至诗四首(其一)见和西湖月下听琴

谡谡松下风,霭霭陇上云。

聊将窃比我,不堪持寄君。

半生寓轩冕,一笑当琴樽。

良辰饮文字,晤语无由醺。

我有凤鸣枝,背作蛇蚹纹。

月明委静照,心清得奇闻。

当呼玉涧手,一洗羯鼓昏。

请歌《南风》曲,犹作虞书浑。

形式: 古风

次韵奉和钱穆父、蒋颖叔、王仲至诗四首(其二)见和仇池

上穷非想亦非非,下与风轮共一痴。

翠羽若知牛有角,空瓶何必井之眉。

还朝暂接鹓鸾翼,谢病行收麋鹿姿。

记取和诗三益友,他年弭节过仇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奉和钱穆父、蒋颖叔、王仲至诗四首(其三)玉津园

承平苑囿杂耕桑,六圣勤民计虑长。

碧水东流还旧派,紫坛南峙表连冈。

不逢迟日莺花乱,空想疏林雪月光。

千亩何时躬帝藉,斜阳寂历锁云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