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白大师的僧人前往山中修行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白大师行进过程中的自然景色与内心世界。
首句“问师何所适,乃在樵山阴”,以提问的方式引出主题,点明了白大师的目的地是位于山阴的樵山。接着,“古寺千章木,閒云一片心”两句,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描绘了古寺周围茂密的树木,象征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另一方面,以“閒云一片心”比喻白大师的心境,既闲逸又纯净,表达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折花惊晓蚁,出食下幽禽”描绘了白大师在山中行走时的细节,通过“折花”和“出食”的动作,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也暗示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同时,这两句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惊晓蚁”和“下幽禽”的反应,侧面烘托出白大师的轻盈与和谐。
最后,“日夕惟清梵,因风度远林”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白大师的形象。日暮时分,白大师只伴随着清朗的梵音,随风穿越远方的树林,既表现了他修行生活的简朴与专注,也体现了他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白大师的修行之路,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禅宗精神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