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维岳人皆仰,长城众所依。
远猷方克壮,昭世忽长违。
象设俨如在,英灵窅不归。
唯应令名久,竹素蔼馀辉。
这是一首充满哀思和赞美之情的古诗,通过对山岳、长城等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历史英雄事迹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于英烈人物永恒精神的追念和颂扬。诗中“维岳人皆仰”一句,直接点出了山岳之高大,是人们敬仰的对象;“长城众所依”则是从宏伟建筑的角度,展示了它给人们带来的安全感。接着,“远猷方克壮,昭世忽长违”,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事迹的回顾,表达了对他们英勇气概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时光荏苒、英雄不再的哀叹。
“象设俨如在”一句,通过对历史伟人的形象描绘,使人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威严与存在;而“英灵窅不归”,则是对英雄亡魂无法回归现世的一种悲哀。最后,“唯应令名久,竹素蔼馀辉”表达了诗人希望英雄之名永存,同时通过竹子的形象来比喻纯洁和高洁的品格,以及这种品格在历史长河中光芒四射,如同清晨露珠般晶莹剔透。
总体而言,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英雄事迹的缅怀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于正直、坚韧不拔品格的赞美和追求。
不详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奕世台衡贵,盈门绂冕荣。
遐方流惠化,殊俗詟威声。
宥密资忠力,安平寄老成。
遽骑箕尾去,何以慰苍生。
赤帝祚四百,徒然诸吕谋。
出游逢友卖,未返见家收。
弊冢昔无记,遗祠今幸留。
士心俱左袒,何怨曲周侯。
鼓吹娱俗耳,蛙鸣惬雅怀。
最宜凉雨歇,更与晚风偕。
骥子方长骛,云衢偶未谐。
功名当努力,留此遗吾侪。
乐易春阳暖,孤高秋气清。
老惟知自适,贫不问为生。
京兆开阡贵,延陵题墓荣。
如何帝师笔,纯孝纪名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