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春日草堂偶成》由明代诗人胡霙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与自然景象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道德与学问的深刻见解。
首句“至道在天地,散焉为万殊”,开篇即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多样性,至高无上的道理存在于天地之间,万物由此衍生出千差万别的形态。接着,“万殊复一本,惟诚斯曰儒”阐述了万物虽繁多,但其本质统一于“诚”,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强调了真诚与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孰则通天人,圣贤焉可诬”表达了对真正通晓天人之道的圣贤的尊崇,认为不应轻易否定他们的智慧与贡献。然而,“断断执碎义,汉宋存守株”则批评了拘泥于文字解释、固守旧说而不求创新的学风,指出汉宋两代学者在学术传承中的局限性。
“汉儒能笃实,宋儒非虚无”肯定了汉儒学者注重实际、脚踏实地的学风,同时也指出了宋儒学者并非完全空谈,而是有所建树。接下来,“流弊防大甚,况有歧中涂”提醒人们警惕学术流弊,避免走入偏颇的路径。
“道统自千古,学统匪一隅”强调了道统与学统的连续性和广泛性,无论古今,都应遵循正确的道路。最后,“入道且求学,蹶步宁康衢”鼓励人们追求真理与知识,即使在艰难的道路上也要坚持前行,寻找光明的道路。
“草堂存吾春,玄会思唐虞”以草堂作为隐喻,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希望如同唐虞盛世般,人们能够共享和平与繁荣。
整首诗通过对比、反思与展望,展现了诗人对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个人修养与社会理想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