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结的作品,名为《杂曲歌辞·其一》。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偏存名迹在人间”,表明诗人虽然身处世俗,但他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依旧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里的“名迹”指的是诗人的声望和作品,表达了一种超脱物质的精神寄托。
接着,“顺俗与时未安闲”,则反映出诗人虽然随波逐流地生活在世俗之中,但内心并不平静。他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寻找一种生存和表达的方式。这里的“顺俗”意味着外在的适应与妥协,“未安闲”则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安与不满。
第三句“来谒大官兼问政”,显示了诗人对于官方权力和政治生活的关注。他可能是带着某种诉求或者批评去面见高官,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参与意识。
最后,“扁舟却入九疑山”,则描绘了一幅诗人乘船返回自然之中的景象。九疑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是隐逸的理想之地,诗人通过这种意象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总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出唐代士人在面对功名与隐逸之间的矛盾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