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湛若水创作,名为《观青霞讲座石有感》。诗中描绘了诗人前往浙东游历时,面对空旷讲座与山石、溪水的景象,抒发了深沉的情感。
首句“觉山一去浙东游”,开篇点明了诗人行旅的目的地——浙东,以及他离开家乡前往此地的行动。这里的“觉山”可能是指诗人所经过或停留的一座山,隐含着旅途中的某种觉醒或感悟。
次句“讲座寥寥对晚愁”,转而描写诗人面对空旷的讲座(可能是指某个废弃的讲学场所)时的感受。傍晚时分,四周寂静,诗人内心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愁绪。寥寥二字,既描绘了环境的空旷,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忧愁。
第三句“山石不知时节改”,诗人将注意力转向山石,指出它们不为季节更替所动,仿佛永恒不变。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描述,也是诗人借以表达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永恒不变事物的向往。
最后一句“台前溪水自东流”,诗人将视线移至溪水之上,溪水自东向西流淌,象征着时间的不断前行,生命的无尽循环。这一景象与前文形成对比,强调了自然界的规律性和人类情感的短暂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浙东游历中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面对自然永恒与人类短暂之间所产生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