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笑密庵巧,喜松源拙,扫临济喝,折德山棒。
自谓不蹑前脩,又道抛三放两。
自谓无法与人,又道开口不在舌头上。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心月的作品,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禅宗修行者的风格和观念。"笑密庵巧,喜松源拙",通过对比"巧"与"拙",暗示了禅修中追求的不是机巧而是质朴自然。"扫临济喝,折德山棒",借临济和德山两位禅师的教法,比喻去除杂念,直指本心。"不蹑前脩",意味着不拘泥于前人的成规;"抛三放两",可能是指放下执着,不计得失。"无法与人",强调禅法无形无相;"开口不在舌头上",则揭示禅悟并非言语所能完全传达,而是内在体验。
整体来看,这首偈颂寓含了禅宗对修行过程中的智慧观照和超越语言文字的直指人心的教诲。
不详
蜀山楚水,江北江南。步步稳密,念念相谙。
前三三后三三,眨上眉毛早不堪。
进一步,退一步,钁头钁底无回互。
以一机,夺一机,没便宜处讨便宜。
插锹叉手田中事,是即担泉带月归。
鳞皴拄杖子,非长亦非短。
东行西行处十分著力,归家稳坐时一味不管。
著力处是我同流,不管时吾之道伴。
且道伴同流是一是二,见成公案。
一句如铁橛子,少室秤提不起,曹溪摇撼不动。
有伎俩者一任左扶右持,无伎俩者不妨全体受用。
巴蓬集壁,去天一尺。